中华诗词学院基础四年级 第一讲
基础四年级
律诗章法决定作品质量
第一讲 赋比兴
大家晚上好,律诗讲课部分,我们要讲的内容从“比兴”开始。我们先来看一下,过去课堂中,我们一直引用的三首唐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三首唐诗,作者分别属于李白、杜甫、李商隐。他们不约而同的一开始的起句,都是使用景语的方式来完成的。虽然所选择的景各有各的不同,但都是景这点却是没有疑问的。唐诗中的“比兴”,并不是唐人的发明和创造,也不是唐朝人继承隋朝的东西。
“比兴”这种章法(请注意,是章法,不是格律),来自更早以前的《诗经》,我们可以在《诗经》中大量看到比兴的使用,并且这种使用已经达到了较高的高度。鉴于《诗经》之前的诗作,流传的记载中基本已见不到多少作品,但从《诗经》的水平来看,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
《诗经》可以追溯到3200年前汉语发展到如此之高度,《诗经》是证明中华民族文学水平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证据。毕竟当时的欧洲等地尚未出现压韵的作品。从《诗经》中吹来的古风不仅美且雅而丽,一直影响了中华民族3000多年,到今天依然如此。《诗经》最大的贡献是“比、兴、赋”。我们将一一讲解。
赋:
现在,我们来实际看看《诗经》的作品,让我们一起领略3000多年前的美丽。举例说明 :《国风·豳(音:宾)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音:bì 碧)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音:hè 鹤),何以卒岁?”
这个就是赋,直接发感慨:我在夏天给老爷做大衣,到了冬天我却没衣服穿,日子可怎么过啊。赋的特征就是平铺直叙,通俗的讲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直白”,直白这种手法在唐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会少于“比兴”。比如“李白乘船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个就是非常典型的“赋”的手法。这两句完全就没有任何比兴的痕迹。《后汉书》的作者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可见这是古诗的一种写作章法。
因此,平时大家创作的时候,除非有明确的要求,如果是自己写律诗就不必因为直白而受指责。反之,同样不能因为别人的作品直白而批评别人。创作一首作品,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视其内容而决定采用什么章法,作为从3000多年前开始,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的“赋”这个手法当然不应该被诟病。至于什么情况下采用,具体说来写事件的时候通常需要表达清楚,拐弯抹角的讲读者就难以领会,直白不失为一个比较合适的手法。比如“低头思故乡”就是非常直接的道出,没有任何的修饰或掩饰。
采用“赋”这种手法的作品,不仅《诗经》,自《诗经》以后一直到今天,可谓是比比皆是,在唐诗中随手一翻就是一大堆作者、一大堆诗作,大家平时阅读唐诗的时候,根本就不必留意随时就可以发现。
二、兴:
下面,我们讲“兴”。该字念xing,去声,兴趣的兴。其意思是,因为什么什么,而引起了兴趣。在律诗中就是因为某景某事引起了兴趣,所以付诸于律诗这种体裁。兴,同样来自于《诗经》。比如:
《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这个就兴。说的是一个人在野外,首先看到了草,因为这个草然后感叹这个草怎么这样美啊,怎么这样可爱呢。零露是指洒落的露珠,漙指水多,这里是指露珠多。这种景色,通常情况下会使草看上去比较润滑不是干巴巴的,展现出的是一种生命力,因而使看到的人感受到美。这个美不是华丽的美而是清纯的美。因为这个清纯的美引起了兴趣,兴趣就联想到了人的身上,所以后面就写到了人的“清扬”“婉”。
草与人这两者的美是同样的清纯,都适合作者本身的愿望,也就是说符合作者心目中的美的标准。清纯永远是美丽的,不仅符合古代人的审美标准,同样符合今天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谁不喜欢清纯的美啊,女士男士都是一样的喜欢。如果不是,商店里的那些化妆品,岂会那么容易的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换走呢。如果不是,那些美容店怎么会越开越多呢。所以清纯的美是大家都喜欢的美,具有共性,我们都是凡人谁也别否认这点。类似这种兴起的作品,在《诗经》中尚有不少,我们先来看唐诗的兴。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千山万水总是有相当距离的,比如我们群里的朋友,没有谁家开门就见山,毕竟谁也不是愚公,没有王屋山挡在家门口。远处的山是景,由此景进而兴起的地方毫无疑问就是远处。想到了远处的什么呢?作者没有写他想象的远处的景或事,这是因为由远处而兴起的是送别朋友到远方,后面的内容自然就顺着送别而展开。这里,使用的就是“兴”的手法,不是赋,也不是比。这就是成语里说的:触景生情。李白在心里感叹的是,哎哟,那山啊,好远哟。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也同样是兴起的手法,因为风急进而感觉天高再到猿啸的哀,都是通过眼睛看到的景和耳朵所听到的声音,也就是兴起的先决条件,这种先决条件是客观实际存在的。“风急”当然是客观,谁也不可能无风的时候说有风,也不会把和风当做是急风。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哀”字,猿之声之所以哀,这个并非是杜甫的主观判断而是客观的叙述。为什么说是客观的呢,不是明明有“哀”吗。这是因为杜甫之前,三峡猿之鸣声一直就被认定为哀,无数的作者和文学作品都在引用,至于谁到底是第一个这样讲的人已无从可考。杜甫之前的作品,已经非常广泛的在使用三峡猿哀。所以杜甫作品中的猿哀,不是主观而是客观。“风急天高猿啸哀”当然也就符合兴起所需要的客观条件。
我们再看李商隐的作品“昨夜星辰昨夜风”,也是同样的采用了兴起的手法。这个景非常简单,一目了然,就不浪费时间说明。
三、比:
下面我们说“比”。先看《诗经》中的一首作品。
《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这个就是比,说美人真漂亮啊,这里好象这样,那里好象那样等等。把人家身上能看到的零件挨个比喻。都是用好的东西来比喻。比,就是比喻的意思。严格说来,这个是形容而不是比喻。但一直被当作是比喻。古代汉语中没有形容,比,就兼有形容和比喻的意思。着重解释一下比喻和形容。
比喻,比其寓意也。喻,告诉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东西说不明白,或者使听者不能完全理解,就需要用别的听者所熟悉的物或事、以及这些物或事所包含的含义来告知。
形容,形其容也。形,描绘出其外在;容,外在的特征。
我们看到,形容和比喻是不同的。但在古时候都是比。因此,今天的我们,在使用“比”的时候,形容和比喻都是可以使用的。李白的比是什么呢,我们回头看李白的作品。
“萧萧班马鸣”。在合句处,表面上看李白写的是马,实际写的就是自己。这就是律诗中的比,来源于3000多年前的比。
我们继续看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里的比是“浊酒”。浊酒好看吗,当然是不好看的,即使在今天也不例外。一种要喝进肚子里的东西,看着就已经不好看,喝起来的味道大约也好不到哪儿去。至少大多数情况下就是这样。好的菜肴不仅味道好,外观看上去也必须具有美感。这就是大排挡和星级餐厅的区别。浊酒不仅是指眼前喝的酒,更是指喝进肚子里,整个人都浑浊,这样的结果心情当然就是一塌糊涂。大家可能会问,这么差劲的酒不喝不可以吗。在这里,问问群里抽烟的朋友们戒烟可以不。在没有烟抽的情况下,有人给一盒烟,谁还管是不是“中华”呢。所以,对于喜欢喝酒的杜甫来说虽然浊,有总比没有的好。没有疑问浊酒不仅仅是酒更是心情。
接着看李商隐的作品“走马兰台类转蓬”,以前的课堂中,已经专门讲过这首作品的全部。今天在这里只是复习一下,诗中的“蓬”就是比。骑在马上的自己,就好象摇摇晃晃的蓬草一样。不仅是当时实际情况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在官场上处境的比喻。
上面三首诗例举的都是合句,比当然不是一定在合句,但这里特别用三首诗的合句来讲解给大家,目的就是要大家明白,在我们的七律和五律作品中,要求合句的后分句一定要有“比”,而且是“实比”,就像李白、杜甫和李商隐这三首诗一样。这一点大家切记!
怎么来区分比与兴呢?比与兴的界限在很多文学作品里是比较模糊的,因此后世常把二者连在一起,可以认为兴是比较艺术化的比,没有必要分的很清楚。《国风·秦风·蒹葭》受很多人的喜爱,其重要原因就是比中有兴,兴中有比浑然一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句首起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是一个比,将伊人比作蒹葭,“宛在水中央。” 这一句既是比又是兴,是说伊人如蒹葭。
这种比与兴结合在一起的章法是非常高明的。我们看刚才唐诗的三首作品,李白和杜甫都较清楚的在起句使用了比兴相结合的章法。李白的青山,有“青山不改后会有期”的意思。杜甫的兴起,一个“哀”字已经说明了一切。李商隐的就较晦涩,不容易看明白。实际上李商隐所写的风,也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意思就是指昨天晚上刮风,联系到这首作品,写的是酒宴,并且最后说自己就是摇摇晃晃的蓬草,在官场上很难明确的倒向李党或牛党。起句的“风”,当然就不是简单的“风”,而是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所发生的事就是风波。风波当然不是什么好事,既然出来了风波,必须予以解决。所以,摆酒宴请客就无法回避,只能是请大家撮一顿,在酒宴上清楚的表达自己的立场,使劲表白自己。前面的课程中,已经讲到了这首作品的内涵,这种表白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的。比如今天也是这样,某些时候有了误会,双方就在第三方的调解下,喝喝酒握握手,即使不能完全消除风波,至少表面上相互找个台阶下,避免冲突进一步扩大化。今天的人常常使用喝酒这招。不仅常人,电影、电视上的黑社会也是这样做的。打仗的双方也这样干,比如以色列总理和巴勒斯坦领导人,应奥巴马之邀在白宫就宴喝酒。
律诗章法决定作品质量
第一讲 赋比兴
大家晚上好,律诗讲课部分,我们要讲的内容从“比兴”开始。我们先来看一下,过去课堂中,我们一直引用的三首唐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三首唐诗,作者分别属于李白、杜甫、李商隐。他们不约而同的一开始的起句,都是使用景语的方式来完成的。虽然所选择的景各有各的不同,但都是景这点却是没有疑问的。唐诗中的“比兴”,并不是唐人的发明和创造,也不是唐朝人继承隋朝的东西。
“比兴”这种章法(请注意,是章法,不是格律),来自更早以前的《诗经》,我们可以在《诗经》中大量看到比兴的使用,并且这种使用已经达到了较高的高度。鉴于《诗经》之前的诗作,流传的记载中基本已见不到多少作品,但从《诗经》的水平来看,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
《诗经》可以追溯到3200年前汉语发展到如此之高度,《诗经》是证明中华民族文学水平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证据。毕竟当时的欧洲等地尚未出现压韵的作品。从《诗经》中吹来的古风不仅美且雅而丽,一直影响了中华民族3000多年,到今天依然如此。《诗经》最大的贡献是“比、兴、赋”。我们将一一讲解。
赋:
现在,我们来实际看看《诗经》的作品,让我们一起领略3000多年前的美丽。举例说明 :《国风·豳(音:宾)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音:bì 碧)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音:hè 鹤),何以卒岁?”
这个就是赋,直接发感慨:我在夏天给老爷做大衣,到了冬天我却没衣服穿,日子可怎么过啊。赋的特征就是平铺直叙,通俗的讲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直白”,直白这种手法在唐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会少于“比兴”。比如“李白乘船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个就是非常典型的“赋”的手法。这两句完全就没有任何比兴的痕迹。《后汉书》的作者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可见这是古诗的一种写作章法。
因此,平时大家创作的时候,除非有明确的要求,如果是自己写律诗就不必因为直白而受指责。反之,同样不能因为别人的作品直白而批评别人。创作一首作品,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视其内容而决定采用什么章法,作为从3000多年前开始,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的“赋”这个手法当然不应该被诟病。至于什么情况下采用,具体说来写事件的时候通常需要表达清楚,拐弯抹角的讲读者就难以领会,直白不失为一个比较合适的手法。比如“低头思故乡”就是非常直接的道出,没有任何的修饰或掩饰。
采用“赋”这种手法的作品,不仅《诗经》,自《诗经》以后一直到今天,可谓是比比皆是,在唐诗中随手一翻就是一大堆作者、一大堆诗作,大家平时阅读唐诗的时候,根本就不必留意随时就可以发现。
二、兴:
下面,我们讲“兴”。该字念xing,去声,兴趣的兴。其意思是,因为什么什么,而引起了兴趣。在律诗中就是因为某景某事引起了兴趣,所以付诸于律诗这种体裁。兴,同样来自于《诗经》。比如:
《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这个就兴。说的是一个人在野外,首先看到了草,因为这个草然后感叹这个草怎么这样美啊,怎么这样可爱呢。零露是指洒落的露珠,漙指水多,这里是指露珠多。这种景色,通常情况下会使草看上去比较润滑不是干巴巴的,展现出的是一种生命力,因而使看到的人感受到美。这个美不是华丽的美而是清纯的美。因为这个清纯的美引起了兴趣,兴趣就联想到了人的身上,所以后面就写到了人的“清扬”“婉”。
草与人这两者的美是同样的清纯,都适合作者本身的愿望,也就是说符合作者心目中的美的标准。清纯永远是美丽的,不仅符合古代人的审美标准,同样符合今天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谁不喜欢清纯的美啊,女士男士都是一样的喜欢。如果不是,商店里的那些化妆品,岂会那么容易的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换走呢。如果不是,那些美容店怎么会越开越多呢。所以清纯的美是大家都喜欢的美,具有共性,我们都是凡人谁也别否认这点。类似这种兴起的作品,在《诗经》中尚有不少,我们先来看唐诗的兴。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千山万水总是有相当距离的,比如我们群里的朋友,没有谁家开门就见山,毕竟谁也不是愚公,没有王屋山挡在家门口。远处的山是景,由此景进而兴起的地方毫无疑问就是远处。想到了远处的什么呢?作者没有写他想象的远处的景或事,这是因为由远处而兴起的是送别朋友到远方,后面的内容自然就顺着送别而展开。这里,使用的就是“兴”的手法,不是赋,也不是比。这就是成语里说的:触景生情。李白在心里感叹的是,哎哟,那山啊,好远哟。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也同样是兴起的手法,因为风急进而感觉天高再到猿啸的哀,都是通过眼睛看到的景和耳朵所听到的声音,也就是兴起的先决条件,这种先决条件是客观实际存在的。“风急”当然是客观,谁也不可能无风的时候说有风,也不会把和风当做是急风。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哀”字,猿之声之所以哀,这个并非是杜甫的主观判断而是客观的叙述。为什么说是客观的呢,不是明明有“哀”吗。这是因为杜甫之前,三峡猿之鸣声一直就被认定为哀,无数的作者和文学作品都在引用,至于谁到底是第一个这样讲的人已无从可考。杜甫之前的作品,已经非常广泛的在使用三峡猿哀。所以杜甫作品中的猿哀,不是主观而是客观。“风急天高猿啸哀”当然也就符合兴起所需要的客观条件。
我们再看李商隐的作品“昨夜星辰昨夜风”,也是同样的采用了兴起的手法。这个景非常简单,一目了然,就不浪费时间说明。
三、比:
下面我们说“比”。先看《诗经》中的一首作品。
《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这个就是比,说美人真漂亮啊,这里好象这样,那里好象那样等等。把人家身上能看到的零件挨个比喻。都是用好的东西来比喻。比,就是比喻的意思。严格说来,这个是形容而不是比喻。但一直被当作是比喻。古代汉语中没有形容,比,就兼有形容和比喻的意思。着重解释一下比喻和形容。
比喻,比其寓意也。喻,告诉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东西说不明白,或者使听者不能完全理解,就需要用别的听者所熟悉的物或事、以及这些物或事所包含的含义来告知。
形容,形其容也。形,描绘出其外在;容,外在的特征。
我们看到,形容和比喻是不同的。但在古时候都是比。因此,今天的我们,在使用“比”的时候,形容和比喻都是可以使用的。李白的比是什么呢,我们回头看李白的作品。
“萧萧班马鸣”。在合句处,表面上看李白写的是马,实际写的就是自己。这就是律诗中的比,来源于3000多年前的比。
我们继续看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里的比是“浊酒”。浊酒好看吗,当然是不好看的,即使在今天也不例外。一种要喝进肚子里的东西,看着就已经不好看,喝起来的味道大约也好不到哪儿去。至少大多数情况下就是这样。好的菜肴不仅味道好,外观看上去也必须具有美感。这就是大排挡和星级餐厅的区别。浊酒不仅是指眼前喝的酒,更是指喝进肚子里,整个人都浑浊,这样的结果心情当然就是一塌糊涂。大家可能会问,这么差劲的酒不喝不可以吗。在这里,问问群里抽烟的朋友们戒烟可以不。在没有烟抽的情况下,有人给一盒烟,谁还管是不是“中华”呢。所以,对于喜欢喝酒的杜甫来说虽然浊,有总比没有的好。没有疑问浊酒不仅仅是酒更是心情。
接着看李商隐的作品“走马兰台类转蓬”,以前的课堂中,已经专门讲过这首作品的全部。今天在这里只是复习一下,诗中的“蓬”就是比。骑在马上的自己,就好象摇摇晃晃的蓬草一样。不仅是当时实际情况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在官场上处境的比喻。
上面三首诗例举的都是合句,比当然不是一定在合句,但这里特别用三首诗的合句来讲解给大家,目的就是要大家明白,在我们的七律和五律作品中,要求合句的后分句一定要有“比”,而且是“实比”,就像李白、杜甫和李商隐这三首诗一样。这一点大家切记!
怎么来区分比与兴呢?比与兴的界限在很多文学作品里是比较模糊的,因此后世常把二者连在一起,可以认为兴是比较艺术化的比,没有必要分的很清楚。《国风·秦风·蒹葭》受很多人的喜爱,其重要原因就是比中有兴,兴中有比浑然一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句首起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是一个比,将伊人比作蒹葭,“宛在水中央。” 这一句既是比又是兴,是说伊人如蒹葭。
这种比与兴结合在一起的章法是非常高明的。我们看刚才唐诗的三首作品,李白和杜甫都较清楚的在起句使用了比兴相结合的章法。李白的青山,有“青山不改后会有期”的意思。杜甫的兴起,一个“哀”字已经说明了一切。李商隐的就较晦涩,不容易看明白。实际上李商隐所写的风,也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意思就是指昨天晚上刮风,联系到这首作品,写的是酒宴,并且最后说自己就是摇摇晃晃的蓬草,在官场上很难明确的倒向李党或牛党。起句的“风”,当然就不是简单的“风”,而是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所发生的事就是风波。风波当然不是什么好事,既然出来了风波,必须予以解决。所以,摆酒宴请客就无法回避,只能是请大家撮一顿,在酒宴上清楚的表达自己的立场,使劲表白自己。前面的课程中,已经讲到了这首作品的内涵,这种表白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的。比如今天也是这样,某些时候有了误会,双方就在第三方的调解下,喝喝酒握握手,即使不能完全消除风波,至少表面上相互找个台阶下,避免冲突进一步扩大化。今天的人常常使用喝酒这招。不仅常人,电影、电视上的黑社会也是这样做的。打仗的双方也这样干,比如以色列总理和巴勒斯坦领导人,应奥巴马之邀在白宫就宴喝酒。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无相关信息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