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中药综合考前背诵版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症、证、病三者区别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证、病机)
3.分辨阴和阳
4.阴阳的应用
阴中求阳:补阳时,佐以补阴药。阳中求阴:补阴时,佐以补阳药。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疗阴虚所致虚热证。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疗阳虚所致虚寒证。
5.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正常关系为:相生、相克
五行的异常关系:相乘、相侮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过克,和相克顺序一样,太过或不及所致。相侮:反克,和相克顺序相反;
6.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滋水涵木、金水相生、培土生金、益火补土。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7.五脏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主神明。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脾:主运化,主统血。
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心主神明,肝主条畅情志;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五脏别名及特点
心:五脏六腑之大主。肺:娇脏、华盖、水之上源、肺为气之主、贮痰之器。脾: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生痰之源。肝:刚脏、血海。肾: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水之下源、肾为气之根。9.五脏之间的关系
(1)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心肺。
(2)血液的生成,血液的运行:心脾。
(3)血液和神志:心肝。
(4)水火既济,精血互生:心肾。
(5)气机升降:肺肝(肝升肺降)。
(6)呼吸运动(深度):肺肾。
(7)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资:肝肾。
(8)先后天相互滋生:脾肾。
10.气的分类、分布、来源、功能
分类 | 生成 | 分布 | 功能 |
元气 | 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由先天之精化 | 元气根于肾 | 一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
二是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 | |||
生而来,后天水谷之精气补养 | 经三焦流行于全身 | ||
活动 | |||
宗气 | 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产生的水 | 胸中“气海”,亦称“膻中” | 上走息道以司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 |
谷精气相互结合而生成 | 血,是链接心肺的中心环节 | ||
营气 | 荣气,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精华的 部分 | 脉中 | 营养人体和化生血液两方面 |
卫气 |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彪悍的部分 | 脉外(皮肤、分肉之间) | 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三是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 泄 |
11.奇经八脉
任脉:阴脉之海,任主胞胎。督脉:阳脉之海。冲脉:血海、十二经脉之海。带脉: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的带下。
12.区别偏阴质、偏阳质、阴阳平和质
阴阳平和质:均匀、适中、随和、能耐寒热偏阳质:偏热、多动、兴奋偏阴质:偏寒、喜静少动
13.指导养生
阳盛体质者——宜凉忌热。阴盛体质者——宜温忌寒。
14.六淫的致病特点
六淫 | 性质及致病特点 |
风 | 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百病之长 |
寒 | 阴邪,最易伤阳气;凝滞,主痛;寒性收引 |
暑 | 阳邪,其性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只有外感而无内生 |
湿 | 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重浊、粘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
燥 |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
火(热) | 阳邪,其性炎上;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发肿疡 |
15.七情的致病特点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
16.阴阳失调——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阴寒盛于内,逼迫阳气于外(真寒假热);身热反不恶寒。阳盛格阴:邪热过盛,阳气被遏(真热假寒);身热不恶寒。
17.阴阳失调——阴阳亡失亡阳:冷汗、手足逆冷、脉微欲绝。亡阴:热汗、手足温、脉疾躁无力。
18.预防
(1)未病先防原则和方法
培养正气:重视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
消灭病邪:药物杀灭病邪;讲究卫生;避免病邪侵害;防范各种外伤。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疾病传变。
19.康复
(1)康复的原则
形神共养;调养气血阴阳(调养气血、调整阴阳、调理脏腑、疏通经络)。
(2)康复疗法药物和器械;针灸推拿气功;体育娱乐;自然康复。
20.八纲
分辨疾病属性——寒热;分辨疾病病位和病势深浅——表里;
分辨邪正盛衰——虚实;分辨疾病类别的总纲——阴阳。
21.望色
白:虚寒证、失血;黄色:虚证、湿证;赤:热证;青:寒证、痛证、瘀血、惊风;黑色:肾虚、水饮证、痰血证。
22.望齿龈牙齿干燥——胃热炽盛,津液大伤;齿枯如骨——肾精枯竭;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肾虚;龈色淡白——血虚不荣;齿龈红肿,牙龈出血——胃火炽盛。
23.舌的部位与脏腑的联系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根——肾;舌两边——肝胆。24.望舌色
淡白舌——阳虚、气虚、血虚;红舌——热;绛舌——热入营血;紫舌——瘀血。
25.望舌形胖大——脾肾阳虚;瘦薄——气血两虚;裂纹——热盛津伤;齿痕(有齿印)——脾虚/脾虚湿盛;芒刺——热邪亢盛。26.望舌苔
腻苔:湿浊、痰饮、食积腐苔:食积、痰浊
花剥苔:胃之气阴两伤,镜面舌:胃之气阴大伤
27.问汗汗出不止,活动后加剧——自汗(气虚);入睡汗出,醒后汗止——盗汗(阴虚);亡阴,亡阳——绝汗;正邪剧争,疾病转折——战汗;
28.问痛胀痛——气滞;重痛——湿;刺痛——瘀血;灼痛——火;冷痛——寒;隐痛——虚;绞痛——实邪闭阻(胆结石、蛔虫、心绞痛);掣痛——筋。
29.寸口脉所侯脏腑左(寸、关、尺):心、肝、肾;右(寸、关、尺):肺、脾、(肾)命门。
30.脉象和主病
迟脉——寒证;数脉——热证;滑脉——痰饮、食滞、实热;涩脉——气滞、血瘀、精伤、血少;弦脉——肝胆病、痛症、痰饮。
31.辨证
气虚:乏力、自汗、少气、懒言;血虚:淡白、少华、无华、萎黄;阳虚:虚寒;阴虚:五心烦热、盗汗、颧红;阴阳两虚:寒热并见、自汗盗汗;气滞:胀痛;血瘀:刺痛、暗、紫、瘀;虚性疼痛:隐隐作痛;湿、痰:重、黏腻;热:黄、红;寒:稀、白、清;肝:胁肋、太息、怒、抑郁;脾胃:饮食,脘腹;心:心悸;肾:腰;肺:咳嗽;脾:食少、便溏;脾虚下陷:脏器脱垂;脾不统血:出血;肾不纳气:呼多吸少;肾气不固:遗精滑精、小便频数。
32.治病求本 治标:水臌、大出血;治本:肺痨咳嗽;标本兼治:虚人感冒。
33.正治与反治正治(逆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从治):热因热用(以热治热)、寒因寒用(以寒治寒)、塞因塞用(以补开塞、气虚便秘)、通因通用(以通治通)。
34.三因制宜 因时(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因地、因人。
35.内科
病名 | 重要的临床表现方剂及中成药 |
感冒 | 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清稀,脉浮紧;方药:荆防败毒散;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表实 |
感冒颗粒 | |
风热—身热较著,微恶风,脉浮数;方药:银翘散;银翘解毒丸(片)、复方金黄连颗粒、桑菊感冒片、双 | |
黄连口服液 | |
体虚—发热,恶寒较甚,咳痰无力,脉浮无力;方药:参苏丸;玉屏风颗粒 | |
时行—突然发热,高热不退,呈现流行性发作;治法:清热解毒;方药:清瘟解毒丸;清开灵颗粒(口服 | |
液)、羚羊感冒片、连花清瘟胶囊 | |
咳嗽 | 风寒犯肺—咳嗽声重,脉浮紧;方药:杏苏散;通宣理肺丸、杏苏止咳糖浆、风寒咳嗽丸、三拗片 |
风热犯肺—咳嗽气粗,脉浮数;方药:桑菊饮;蛇胆川贝枇杷膏、急支糖浆、桑菊感冒片 | |
痰热壅肺—咳嗽气粗,苔黄腻;方药:清金化痰汤;清气化痰丸、复方鲜竹沥液、蛇胆川贝液、橘红丸、 | |
葶贝胶囊、止咳橘红丸 | |
燥邪伤肺—干咳,鼻燥咽干;方药:桑杏汤;二母宁嗽丸、蜜炼川贝枇杷露 | |
肺肾阴虚—干咳,五心烦热,颧红;方药: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丸、二冬膏 | |
喘证 | 风寒闭肺—喘咳,痰白,脉浮紧:方药:麻黄汤合华盖散;小青龙合剂、桂龙咳喘宁胶囊 |
痰热郁肺—喘咳气涌,痰稠黏色黄,苔黄腻;方药:桑白皮汤:清肺化痰丸、清肺消炎丸 | |
肾不纳气—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七味都气丸 |
胸痹 | 气虚血瘀—胸痛隐隐,神疲乏力,舌色淡暗,脉弱而涩;方药:补阳还五汤;通心络胶囊、舒心口服液、 | |||||||||
芪参胶囊、芪参益气滴丸、参芍片 | ||||||||||
气滞血瘀—胸痛胀满,舌紫暗;方药:血府逐瘀汤;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心可舒 | ||||||||||
痰瘀痹阻—胸闷痛如窒,痛有定处,纳呆痰多;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丹蒌片 | ||||||||||
寒凝心脉—胸痛,感寒痛甚,形寒肢冷;方药:乌头赤石脂丸、冠心苏合丸、宽胸气雾剂 | ||||||||||
气阴两虚—胸闷隐痛,心悸气短,舌红少苔;方药:生脉散;黄芪生脉饮、生脉饮 | ||||||||||
心肾阳虚—心悸而痛,畏寒肢冷,腰酸肢肿;方药:附子汤合右归饮;芪苈强心胶囊、参仙升脉口服液 | ||||||||||
不寐 | 心火炽盛—不寐,心烦,口舌生疮;方药:朱砂安神丸 | |||||||||
肝气郁结—不寐,情志变化则加重,喜太息;方药:柴胡疏肝散、解郁安神颗粒、解郁丸 | ||||||||||
阴血亏虚—不寐,虚烦不安,盗汗;方药:天王补心丹;养血安神丸 | ||||||||||
心脾两虚—不易入睡,心悸健忘,神疲食少;方药:归脾汤;天王补心丸、养心宁神丸 | ||||||||||
胃痛 | 寒凝气滞—胃痛暴作,喜温恶寒,得温痛减;方药:良附丸或良附汤 | |||||||||
饮食停滞—胃痛胀满,嗳腐恶食;方药:保和丸;六味安消散、沉香化滞丸、开胃山楂丸 | ||||||||||
肝胃不和—胃脘胀痛,生气时胃痛加重;方药:柴胡疏肝散;气滞胃痛颗粒、舒肝和胃丸、沉香化气丸
无相关信息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