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说“木叶”》市级公开课教案 – 仰望语文的星空
学习目标:
1、提取关键信息,能理清行文思路。
2、学习比较方法,能评述文学现象。
学习重点:
提取信息、理清思路、质疑创新。
学习难点:
质疑创新、学以致用
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理清思路、明晰内容
(一)段落梳理
快速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提示:先删去文章所举的诗句,重点阅读结论性的语句。
教学预设: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1—3段)“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分析问题: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第三部分(7段)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
(二)主要内容梳理
1.明确一个概念:木叶
木叶是 的诗歌形象。
2.学习一种方法:比较
速读文本,结合文本,谈一谈作者如何运用比较的方法提炼“木叶”的形象特征的。
提示:比较的方法,可分为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3.阐明一个观点:诗歌语言暗示性
作者运用比较等方法说“木叶”的用意何在?
诗歌语言有暗示性,所选择的意象不同,表达的意味也不同,有时只是一字之差,艺术形象上却是一字千里。
三、总结拓展,质疑创新
你还能列举一些在古诗文中涉及“木”这一形象的句子吗?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
四、当堂清学,布置作业
1、结合我们的课堂讨论,请按照议论性语段思维模式,运用比较的方法,以“也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从‘木’说开去”为话题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
也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从“木”说开去
唐人常建有诗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与“花”相映衬的树木,自然是枝繁叶茂,覆盖着密密层层的浓阴。可见,“木”在古诗文中完全可以是春天或春夏之交,枝繁叶茂的饱满的形象。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认为,“木”主要有两个艺术特征:一是“含有落叶的因素”;二是暗示着“微黄与干燥”,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但稍作仔细探究,林先生的观点不免显得以偏概全。同样是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是以纷纷飘零的枯叶来表现秋之肃杀;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则以暮春时节浓阴覆盖的树木反衬处境之荒凉。所以,“木”既可以属于秋季,也可以属于春季;既可以是枯黄干燥的,也可以是枝繁叶茂的;既可以是疏朗空阔的,也可以是绵密饱满的;既可以是萧瑟凄凉的,也可以是生机勃勃的。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悖论正在于此:诗歌语言的暗示意义具有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变的。懂得这个道理,诗歌阅读和鉴赏才能摆脱套板反应的束缚,也才能真正贴近文学的真谛。
2、布置作业
作者说“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真是这样吗?请你查阅资料,并将你的研究成果撰写成一篇小论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