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二轮: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专项限时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8-03-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手法及情感入手分析。尾联的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也不能断定无作为。他年若有机遇,我也能像鲁仲连那样一箭下百城。从形式上看,尾联自问自答;从运用手法上看,“一笴”“下百城”等词运用夸张与想象,壮怀激烈,气势磅礴,显示了陆诗豪迈雄健的风格。

【答案】 ①尾联自问自答,以豪壮之语作结,呈现出豪迈雄健的风格。②以“一笴”“下百城”的夸张与想象表达志向,具有感染力。③表达了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执着追求,有昂扬之气。(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5.(2017·大庆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书湖阴先生①壁二首(其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 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②排闼(tà):推门,撞开门。闼,小门。

(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的居住环境干净、优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答案】CD [C项,“无奈与苦痛”情感理解错误;D项,“由远及近”错误。]

(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点明修辞,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护田”“排闼”两词赋予水和山人的动作,用了拟人的修辞;“一水护田”和“两山排闼”相对,“将绿绕”和“送青来”相对,用了对偶的修辞;“绿”“青”用颜色代指农作物,用了借代的修辞。

【答案】 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任答两种2分)“一水”对“两山”,整齐美观,音律和谐。山水本是无情之物,诗人却运用拟人手法,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化无情为有情,将山水赋予人的情思,构思极其巧妙,令人叫绝。水环绕绿色农作物,用色彩绿色代替植物,突出了植物的翠绿与景致的优美。(结合诗句分析两种修辞手法4分)

6.(2017·合肥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别吴仲俊

[宋]吴锡畴

背人春事①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

宿霭未干桑叶雨,薄罗初试棘花风。

诗联锻炼微吟里,豪气施行半醉中。

此去相逢堪几度,别怀作恶②老来同。

【注】 ①春事:春意,春天的景象。②作恶:指忧郁不快。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景象入笔,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B.颔联中“未干”既指桑叶上的雨水未干,也指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整夜流泪,此时泪水未干的情景。

C.颈联从前两联对景物的描写中跳出,侧重写人,“微吟”“半醉”等词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情态。

D.尾联虚实结合,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渲染得真切动人,同时最后一句中的“老来同”也暗示了诗人的年龄。

E.全诗在结构安排上富有章法,“起”“承”“转”“合”四部分层次清晰,其中第三联成功实现由景到人的转换。

【答案】BD [B项,“也指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整夜流泪,此时泪水未干的情景”错,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人,“未干”仅仅指桑叶上的雨水未干。D项,“‘老来同’也暗示了诗人的年龄”错,“老来同”意思是即便是年老也是如此。]

(2)“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点明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本题可从构思、修辞和炼字等角度分析。从构思上看,首联描写了“春去”的情景,渲染了凄凉萧索的氛围,引出下文的“人去”,奠定了情感基调。从修辞手法看,“背人”一词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春天人的动作;“浅紫”“深红”运用借代,用颜色代指花。从炼字上看,一个“空”字写出了众花凋零、春天离去的空寂。

【答案】 ①构思巧妙。由“春去”引出“人去”,渲染了友人间离别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②手法精妙。“背人”使用比拟手法,借春天的离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感伤。“浅紫”“深红”使用借代的手法,以“次第空”写出繁花的凋零,营造了暮春时节感伤的氛围。③用词精妙。“空”字使用精妙,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离去的空寂之感。(每点2分)

7.(2017·漳州5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雪 诗

张 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

到处爇②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 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②爇:烧。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首联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抒写营造了氛围。

B.“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周回”来修饰“爇红炉”“下罗幂”,极写室内的温暖。

C.“醉唱玉尘飞”两句写豪贵人家在大雪纷飞的冬天里征歌逐舞、纵情酣饮、寻欢作乐,场面令人愉悦。

D.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雀难相觅”,构思巧妙精当。

E.全诗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虚写富贵人家的宴饮,描写生动逼真,色彩浓艳,不失为讽喻诗中的佳作。

【答案】CE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令人愉悦”说法有误,诗中暗含诗人的讽刺意味。E项,“富贵人家的宴饮”是实写而非虚写。]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分析诗人的情感,第二问,鉴赏诗人情感表达的技巧。解答这两问,都离不开对诗歌的思路的梳理。本诗思路清晰,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前两句,描写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第二层中间八句,描写了富贵人家在温暖的室内纵情宴饮、寻欢作乐的奢靡生活;第三层,结尾两句,笔锋一转,描写了“饥寒人”的贫苦。解答第一问,可从第二、三层入手,从中间八句富贵人家奢靡的宴饮生活,可概括出作者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从结尾两句“饥寒人”的手脚冻裂的情景,可概括出作者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解答第二问,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第二、三层呈现了一暖一寒、一奢一饥的不同生活,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凸显了阶级的对立,揭露了贫富悬殊、世道不公,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答案】 第一问: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2分)第二问:全诗采用对比的手法,(1分)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饮、生活奢靡,“饥寒人”却是受冻受苦、温饱可忧,(1分)突出表现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达了诗人对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不满和愤懑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分析言之有理亦可)


古代诗歌阅读(三)

(限时:40分钟)


1.(2017·武汉4月质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 ①本诗为诗人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羁病”交代了诗人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隐忧。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诗人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D.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E.诗人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答案】BD [B项,“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隐忧”缺乏依据。D项,第一首诗中的“三五夜”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第二首诗中的“三五夜”指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

(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解析】 解答本题时,考生要先辨别两首诗歌表现手法的不同,然后再各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并指出运用该种手法的妙处。《长安月夜》主要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诗人将“万人行乐”与“一人愁”对比,突出这“一人”的孤独、愁苦。《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主要运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诗歌中“实”的地方是自己在中秋之夜想念远方好友,“虚”的地方是诗人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

【答案】 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3分)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理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同思的深厚友情。(3分)

2.(2017·榆林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诉衷情

吴 激①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②。

【注】 ①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此词写于其归家途中。②华颠:头发花白。

(1)下列对诗歌的解说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上片“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两句化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它们在艺术表现特点上也一致。

B.“残月照吟鞭”用“残”饰“月”,表现词人的悲伤之情;用“黄花细雨”营造一种哀伤孤寂的氛围。

C.“鸥似雪,水如天”两句,承上启下,词人由眼前水行所见,唤起对记忆深处美好情景的神游。

D.词人用“童稚牵衣,笑我华颠”描写亲切温馨的场面、轻松活泼的家庭气氛,来表达此时自己欢快的心情。

E.上片写景为主,营造氛围;下片重在抒情,情真意切。整首词用语清婉,哀而不伤。

【答案】CE [A项,在艺术表现上有区别,本词句情景交融,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连缀名词成句,罗列意象,塑造环境,营造氛围。B项,“残月照吟鞭”是点明时间,表现词人趁早赶路,急于归家之情;“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是以自然景物来渲染气氛。细雨霏霏,秋菊盛开,在具有风雅兴致的词家眼中,本该是饮酒赏菊的美好时光,但一个“催”字却使意境陡转,催上渡头船是写游子急于归家的心态。D项,是词人设想的场景,除表现词人憧憬归家的喜悦之情,还着重于对眼前羁旅多年难归、人生年华衰老、离家多年的慨叹等。]

(2)词人“不成眠”的原因是什么?“不成眠”与“残月照吟鞭”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