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写作入门书,自出版就成为美国各大名校考试必读书籍,畅销不衰
写作近两年,经常在写作群里看到有人问:写作需不需要天赋?普通人到底能不能学会写作?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的很多写作大师的观点基本都是认为写作一定要有天赋;相反,国外的许多作家,还有写作课培训导师则更强调后天的训练,很多国外的写作书籍里都强调,写作跟天赋关系不大,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
前几天看了一本由加拿大作家布兰登罗伊尔写的书,书名叫《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这本书的作者布兰登毕业于哈佛大学,不仅自己是作家,写了一系列畅销书,而且还开设写作课,帮助很多人实现自己的写作梦想。
这本书一出版,就被美国各大常春藤名校列为入学考试必读书目,并一路畅销至今。
在这本书里,作者布兰登不仅正面回答成为作家是否需要天赋的问题,并且给出了提高学习写作的系统方法。如果刚开始学写作就从这本书开始,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建立系统的写作框架,为你后面成为作家打下坚实基础。难怪各大常春藤名校要将它列为入学考试必读书目。
在这本书的前言里,作者写道:“那些具备出众写作技巧的学生和青年作家,大多是掌握了一些最为重要的写作原则,并反复不断的使用。”
紧接着,作者结合自己几十年写作经验,为我们总结出了这些原则。
总体来说,这些原则分为四个方面:结构,风格,可读性,语法。
这四大部分,如同保持椅子稳固的四条腿:结构关乎文章组织以及表述观点的顺序,风格是写作的方式,主要指如何使用恰当的例证支撑所写内容,可读性与表达方式和文章的易读性有关。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这本书主要阐述前三大支柱:结构,风格,可读性。第四个支柱,即语法,作者在他的另外一本书——《一本小小的金色语法书》有专门论述。
接下来,我们逐一来看看《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为我们揭示的三个支柱:结构,风格,可读性这几个部分的具体内涵。
一 、结构
在结构部分,作者提出一个非常有效的原则——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通俗来讲就是开门见山,结论先行。
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多见的基本都是观点表述类的文章,如报纸文章,大学论文,商业备忘和书信等,都是如此。
从策略上来讲,观点类文章,观点或总结放在开头,然后再提供支撑观点的事例或细节,会使文章更简洁有力,一目了然。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组对话,我们来看看,前后两种表述,哪种更好。
表述一:
爱丽丝,你去城区的时候能不能帮我个忙,如果你坐地铁去主街,下车后从第一个出口出地铁站,步行到十字街,在十字街和瓦银路交汇的十字路口,你会看到桑迪文具店,你能去店里帮我买一包0.5毫米的派通牌铅笔芯吗?
表述二:
爱丽丝,你去城区的时候能不能帮我个忙,我需要一包0.5毫米派通牌铅笔芯,去桑迪文具店买最方便,你可以坐地铁到主街,下车后从第一个出口出地铁站,然后步行到十字街,这家店就在十字街和瓦英路交汇的十字路口。
点评:
从上面例子中,我们很容易能够感受到,第一种表述,说了半天,听者仍然云里雾里,不知道对方想表达什么;而第二种,结论先行,明显简洁的多,也让人容易抓住重点。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事情。
记得当时,中文专业毕业的自己,每次向上司汇报工作,都要弯弯绕绕的说一大堆,自己还一直自我感觉良好——嗯,交代清楚,详细;直到有一次,汇报完工作,上司非常和气的对我说:“下次汇报工作的时候,你先把结果告诉我,然后再说过程,这样会更好。”
直到这一刻,我才明白,原来我那婆婆妈妈,啰里啰嗦,找不到重点的叙述方式,已经折磨了我的上司好久。
二、风格
风格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讲了写作的方式,即究竟怎样的表达方式,才是最好的。
在这里,作者引用了约瑟夫普利策的一段话:简短的展现,以便他们阅读清楚地展现,以便他们欣赏如画般的展现,以便他们记忆,最重要的是准确的展现,以便他们被它的光明所指引。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认为的最好表达就是简洁,清晰,准确和令人印象深刻。
至于如何才能做到这样表达,作者给了我们几个建议:
(一)清晰的描述出细节,而不是笼统抽象的表达
先来看一个例子:
表述一
牛仔节将于7月的第一个星期举行,届时将有无数欢乐活动和美食等着你们,带上你的牛仔帽和牛仔靴。到时候见!
表述二
牛仔节将于7月的第一个星期举行,竞技场地有24种骑行游乐设施,无数美食摊位(试试迷你甜甜圈),现场乡村音乐土著人,表演热闹的沙龙和大型赌场,针对小朋友则设计了儿童爱畜动物园,魔术表演,以及有无数有机会赢取超大毛绒玩具的游戏,开幕式当天有花车游行,活动期间每天都有竞技表演,包括套牛犊及公牛,还有炊事车赛跑,每晚都有绚丽夺目的烟花,到时候见!
点评:
你可能会注意到,表述二的篇幅更长。既然文章应该简洁,为什么较短的文章反而不好呢?因为简洁和细节之间存在着权衡。
充分的细节使文章更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冗长。简洁要求句子中的词语尽可能少,而充分的论证则可能需要更多句子,来令读者理解的更加清楚,也更加印象深刻。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点,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这是一则传统书广告的例子,我们看看,前后两种表述,有什么区别。
表述一
传统书是神奇的工具,他们提供资讯,供人娱乐,而且不离不弃。
表述二
传统书是现代科技的革命性突破,没有电线,没有芯片,没有电池,不需要连接任何东西,或打开任何开关,如此简便,即使孩童也能操作,只要翻开封面就可以,它小巧便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即使坐在炉火旁的扶手椅上,而且传统书十分强大,它足以容纳相当于一张CD的信息。
用法如下,传统书可以随时拿取,只要打开就能用,他永远不会死机,也不需要重启收的目录功能,可以让你迅速跳到任意章节,随意前后翻阅。许多书,附有索引功能,能让你立即回复到所选信息的确切位置,你还可以用自选编程工具——可携带擦头的铅笔——在书页处做个人笔记。
是电脑的终结吗?传统书(由组织有序的知识构建而成)似乎将成为未来的娱乐潮流。
点评:
在上面这则有关传统书籍的广告中,表述二比表述一的篇幅更长,叙述更详尽清晰,也更生动形象,对传统书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模糊的语言会弱化文章主题,因为它迫使读者猜测你要表达的含义,而无法完全专注于你的观点;选择准确描述性词汇,会使文章更有力。有时为了准确和具体,你必须使用比平常更多的词语。
砍掉多余词语固然重要,但是充分论证所说的内容更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在打草稿时,有一个十分有价值的技巧,就是在写完之后,立即加上例如来强调你想表达的观点,以支撑自己的陈述。
(二)个性化的语言,会深深的留在读者心里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很容易就能明白这一点:
表述
人们正在挨饿。
一般表述
人们正在挨饿,你可以从他们的眼睛里、皮包骨头的样中看出来。
详细表述
但是你忘不掉的是他们的脸,像重复出现的梦魇画面,他们总是回来,挥之不去的脸庞,从摇摇欲坠的茅屋窗户后面向外望,眼神空洞,他们深陷的眼睛毫无生气,皮肤紧紧贴着背部,双手向外伸,眼神呆滞,萎靡的乞求者,我走过着饥荒的痛苦,犹如在梦中一般。
点评:
你看,第三种表述方式,不仅叙述详尽,而且极具个性化,有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气息在里面,所以使得文章更加个性化,内容更丰富,留给人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同时,上面这个例子,也充分印证了这句历史悠久的作家格言:“呈现,而不是述说。”
另外,要使文章更简洁,又更富有表现力,还有两个小技巧,一个是使用短句,一个是使用排比句。
1、使用短句
短句蕴藏着强大的力量,千万别低估它的作用,好的短句(三到五个词),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偶尔使用短句还能给你的文章增添一份灵动。
例如下面这条知名黑啤品牌的广告语:
黑与众不同。黑金致高雅。黑以及敏锐。黑坚定果敢。黑神秘莫测。黑性感魅惑。黑光滑细腻。黑是欲望的另一面。
这里要提醒一下,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要使用短句,长短句相结合,从而创造起伏变化的风格,才是最恰当的呈现方式。
2、使用排比句
排比句使用得当,也会使表述更加清晰有力。
下面这个选自《圣经》中的例子,能说明这一点。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三、可读性
在可读性这部分,作者重点讲了文章的修改和修饰。
因为很少有作家能够一气呵成的完成一篇完美的文章,大多数写作高手需要至少三遍稿,才能完成一篇短小写作。
作品越长,这个过程所需的次数就越多。
直到文章改到无可修改,此时你的文章才算真正完成。
写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让人满意的就是把垃圾变成某种有价值的东西。
当你强迫自己拼凑出一篇长文,如个人论文或商务报告,你会自然而然的先写擅长的部分,随后再写你不擅长的部分,而这些部分必须修改。
让我们姑且将你喜欢的部分称为“花儿”,不喜欢的部分称为“灰尘”,当你集中注意力于“灰尘”时,你试图完善它,然后某一时刻你出乎意料的发现,这些部分,也变得像某些“花儿”一样,甚至更好了,这是个让人极其开心的时刻,你能因此受到鼓舞,获得能量。
你尝试完善其他的“灰尘”,直到一处不留,然后你回到最初花儿部分作进一步的修改,从而将作品在提升一个等级。
写作就是一个不断创造“花儿”和塑造“灰尘”的过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