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张岩石标本图集(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8-03-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产地:湖南沅陵   

时代:晚震旦世(Z2)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徐世球    

采集日期:1999年9月


水平层理

Horizontal bedding

当层理主要由宏观上不能再细分的彼此平行的水平纹层组成时,可称为水平层理。它们一般分布在细粒沉积物中,是在浪基面以下或低能环境的低流态中,由悬浮物质沉积而形成的。该标本岩性为纹层状粉砂质泥岩,主要发育水平层理,局部可见波状层理和浪成波痕交错层理,显示形成时的水动力条件比正常的水平层理形成时略强。    

产地:湖南沅陵

时代:早白垩世(K1)  

采集人:徐世球  

采集时间:2000年5月



平行层理

Parallel bedding 

平行层理是由彼此平行并且几乎水平的1~2毫米厚的砂层组成的。与水平层理不同,平行层理一般出现在粗碎屑岩中,如砂岩、砂砾岩甚至是砾岩,而且是在水流能量比形成大型交错层理更强的高流态下的平坦底床上形成的,一般出现在海滩、河流、浊流或三角洲等环境的急流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物中。该标本岩性为中粒石英砂岩。平行层理通过粒度的差异以及重矿物含量不同而显示出来。    

产地:河南义马   

时代:中侏罗世(J2)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徐世球    

采集日期:1988年7月


反递变层理

Inverse graded bedding

为递变层理的一种,表现为递变层从下到上颗粒由细变粗。关于这类层理的成因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如浊流强度由弱变强形成;因颗粒的筛选作用而形成,以及因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所产生的分散力而形成等等。该标本为砾屑灰岩,反粒序特征清楚,砾石大小为2毫米~2厘米。    

产地:陕西   

时代:奥陶纪(O)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 袁鄂荣    

采集日期:1982年7月



浪成波痕交错石理

Wave ripple mark cross-bedding

该层理是由浪成波痕在沉积物表面迁移时形成的。其特点在该标本上表现明显:交错层理单位的底界面显波状,前积纹层由成组排列的交借纹层组成,具有呈束状叠置的特点,有时具'人'字形构造;倾斜的前积纹层往往越过波谷再延伸到相邻波痕的另一翼上。该类层理主要分布在海岸、湖滨、潮坪和三角洲环境中。    

产地:湖南沅陵   

时代:晚白垩世(K2)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鲁连坤    

采集日期:1991年6月


爬升波痕层理

    Climbing ripple bedding    

爬升波痕层理是在砂质沉积物中由于波痕的迁移,而且同时向上生长所形成的一系列相互叠置的波痕层理。其形成条件是:必须有丰富的沉积物,特别是有呈悬浮状态的沉积物不断供给,以致波痕不仅前移,而且同时向上建造成一个相互叠覆的波痕系列。该标本表现为迎流面遭受浸蚀,仅背流面保存下来,爬升角小于迎流面坡度。该类型层理多分布于河流、三角洲及浊流沉积中。    

产地:湖南沅陵   

时代:晚白垩世(K2)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鲁连坤    

采集日期:1991年6月



透镜状层理

    Lenticular bedding    

透镜状层理是复合层理的一种,是在水流和波浪作用较弱,并在砂的供应不足,而泥的供应、沉积保存条件较砂更为有利的情况下形成的。该标本显示其特点是砂质透镜体被包含在泥岩之中,具有发育良好的前积纹层,纹层顺角主要是单向的。该类层理大多发育在潮坪、湖滨、三角洲前缘、河漫滩等环境中。    

产地:陕西黄陵   

时代:早侏罗世(J1)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徐世球    

采集日期:1987年8月


脉状层理 

   Flaser bedding    

脉状层理是复合层理的一种,是在水流或波浪作用较强,而且砂的供应、沉积和保存较泥质更为有利的条件下形成的。该层理的特点是泥质物主要分布在砂质波痕的波谷中,以及泥质物呈脉状体分布在砂岩中,砂岩中有发育良好的前积纹层。常分布于湖坪、三角洲前缘、湖滨、河漫滩等环境中。    

产地:云南   

时代:早二叠世(P1)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采集日期:1983年7月



羽状交错层理

    Feather cross-bedding    

层理是沉积岩的重要特征,它是由于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等沿沉积物堆积方向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羽状交错层理是交错层理的一种,因两个相邻单层中的前积纹层倾向相反形似羽毛而得名。这种交错层里是在周期性的双向水流作用下形成的,是潮汐环境特别是潮道环境的重要识别标志。    

产地:贵州织金   

时代:二叠纪(P)   

采集人:夏文臣等   

采集日期:1985年7月


变形层理

    Deformed bedding    

变形层理是原生层理在沉积物未固结成岩以前,由于沉积物液化、重力滑动等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形而形成的。从标本可见,变形层理发育在约10厘米的单层内,其上覆和下伏岩石中的层理为未变形的原生层理。    

产地:陕西富平   

时代:早侏罗世(J1)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徐世球    

采集日期:1987年8月



槽模

    Flute cast    

槽横是沉积岩层底面印痕中的一种冲刷痕,大量发育在复理石沉积或浊流沉积中。该标本为浊流层序的底模,为长透镜状突起体呈连续的条带状,长度10厘米以上,宽度1厘米左右,突起高度1~3毫米,呈平行水流方向排列。槽横是底痕中最常见和最有用的构造,可作为确定右流方向的良好标志一。    

产地:辽宁阜新   

时代:晚侏罗世(J3)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焦养泉    

采集日期:1993年7月


风暴侵蚀面

    Storm erosion surface    

风暴侵蚀面是风暴涡流、潮流、回流及风暴重力流对海底沉积物进行冲刷、削切、淘蚀而留下的各种侵蚀充填底面。该标本所示侵蚀面在剖面上呈波状起伏,平面上为明显的槽穹底形。侵蚀面上发育有1~2厘米厚的滞积层,其中可见顺侵蚀面排列的长纺锤形蜓化石和腕足碎片。    

产地:河南巩县   

时代:晚石炭世(C3)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徐世球  

采集日期:1990年8月



冰川擦痕

Glacial striation  

岩性为深灰色隐晶质厚层灰岩。经冰川作用改造,形态呈厚块状,砾径约为5×10×15cm。正、反面均为磨光面,且都可见冰川擦痕,每面擦痕方向大致都可分为两组,交角约25o左右。擦痕一般为细线形,少量为'钉头鼠尾'式。后者头部宽约2.5cm,向尾部收敛为尖尾式。长度约2cm,深度约0.2cm左右。冰川擦痕是确定冰川运动方向的良好标志。    

产地:新疆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采集时间:1982年    

收藏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钟乳石

Stalactite

又名石钟乳,成分为碳酸钙。具隐晶至微晶结构,多孔同心层状结核构造,浅褐黄色。

钟乳石系地下水地质作用的产物。当地下水因长期溶蚀可溶性岩石而呈过饱和态时,其中的碳酸钙成分可通过溶洞或岩石缝隙析出并逐步沉淀结晶。如果析出和结晶过程是由上而下进行的,就会形成钟形或乳突状的形态,故称钟乳石。后者具由内向外发育的同心式结构,上部即根部一般较粗大,下部则逐步收敛变尖。    

产地:广西桂林市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采集时间:1984年    

收藏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石笋

Stalagmite

成分为碳酸钙。具隐晶至微晶结构,多孔结核构造,浅褐黄色。    与钟乳石同为地下水地质作用的产物。当地下水中的碳酸钙成分随地下水滴落到地面上

时,会因过饱和而析出结晶。这一沉淀、结晶的过程是由下往上进行的,如同竹笋生长过程一样,最终形成的产物即石笋。当多处滴水相邻时,就会形成如标本所示的基座相连的石笋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