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张岩石标本图集(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8-03-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产地:广西桂林市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采集时间:1984年    

收藏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树叶状泉华

Leaflike sinter

成分为碳酸钙(石灰华),多孔块状构造,浅褐黄色。系碳酸钙型热泉产物。形成于富钙泉水溢出口附近,因过饱和沉淀结晶而成。石灰华在析出结晶过程中,因树叶落入而留下印痕。印痕叶面上树叶的主脉,支脉和脉网结构仍清晰可见。    

产地:广西省桂林市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采集时间:1984年    

收藏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脑状泉华

Brain-shaped sinter

成分为碳酸钙(石灰华),多孔块状构造,浅灰褐色。系碳酸钙型热泉产物。石灰华经周期性脉动喷溢后结晶形成。依次形成的石灰华均呈外表褶皱的皮壳状,其间发育有后期结晶的细粒方解石晶簇,两者结合,呈现为栩栩如生的脑状形态。    

产地:广西省桂林市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采集时间:1984年    

收藏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暗河砾石

Gravels in sinking stream

砾石分选度较高,成分以石英碎屑为主,含少量长石碎屑,岩屑和暗色矿物。磨圆度以次圆为主,砾径一般在3-10cm之间。为地下暗河产物。    产地:广西桂林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采集时间:1984年    

收藏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热泉华

Hot sinter 

成分为石英或玉髓(SiO2),连续不等粒鲕状结构,多孔块状构造,灰白-浅褐灰色。系硅酸盐型热泉产物。当硅华经周期性脉动喷涌到地表后,围绕结晶核逐步冷却结晶形成。鲕状结核的大小一般从0.1至1cm不等,形态多为圆球形或椭球形。    

产地:西藏羊八井   

采集人:鲁连仲   

采集时间:1990年    

收藏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冰川砾石-马鞍石

Glacial pebble - saddle pebble

岩性为脉石英,风化面呈浅褐黄色。致密块状,砾径约12×15cm。由于冰川运动过程中的长期挤压,使砾石产生了塑性变形,形成一面向内弯曲的凹坑状,俗称马鞍石。凹坑也可以因其它岩块压入,在长期的压力下发生塑性变形而致。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采集时间:1982年   

收藏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冰水沉积

Glaciofluvial deposit

岩性为薄层状含砾长石细砂岩。含砾细砂结构,具水平层理,细层内可见纹理,风化面为浅褐黄色。标本中可见各细层内均含有数量不等的角砾或砾石,形成典型的'砂包砾'构造。砾径一般为0.7cm左右,大的可达1cm以上。角砾和砾石分选较好,均主要由石英碎屑组成。    

产地:河南省临汝县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采集时间:1982年    

收藏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冰川纹泥

Glacial varve

岩性为浅灰色中厚层泥岩,泥质结构,单层内纹理发育。标本上可见冰川特有的泥包砾构造,泥砾成分多与泥岩相同。砾径大小由0.3到1.5cm不等。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采集时间:1982年   

收藏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黄土结核

Loess nodule

黄土结核成分为碳酸钙,隐晶结构,结核块状构造,是风成黄土中典型的标志性产物。黄土结核是在风成黄土的形成过程中,由于风蚀作用的影响,淋滤析出的碳酸钙固结成核,混杂于黄土层中而成。因其形似生姜,故通常被称作姜结石或石姜。标本最长处约10cm,最宽处约5cm。    

产地:山西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采集时间:1983年   

收藏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双粘土层

    Double clay bands     

双粘土层是发育在潮汐环境下的一种标志性的沉积构造,其形成过程与潮汐作用息息相关。在涨潮和落潮期形成具前积纹层的砂质层,而平潮期则形成粘土质的泥层。一个潮汐旋回形成一对粘土层,即双粘土层,一对粘土层之间的砂岩称为束状体。双粘土层是研究潮汐作用的重要证据。    

产地:河南宜阳   

时代:晚石炭世(C3)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胡益成    

采集日期:1983年7月


负载构造

    Load  structure    

负载构造是准同生变形构造的一种,是分布在覆于泥岩层之上的砂岩底面上的一种底痕。该标本显示的负载构造呈不规则的瘤状突起,排列基本定向,大小为几毫米到8厘米,突起高度为几毫米到2厘米。与之靠近的层理出现相应的变形,但再往上变得正常。负载构造是当砂层沉积在含水的塑性泥层之上,由于超负载或差异负载作用使沉积物发生重力流动而形成的。    

产地:西藏定日   

时代:古近纪(E)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鲁连坤    

采集日期:1992年



滑塌构造

    Slump structure    

滑塌构造是准同生变形构造的一种,是已沉积的沉积物主要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发生移动而形成的。该标本明显地反映了沉积物质顺坡滑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后,形成的简单或复杂褶皱,而岩层基本连续,说明滑塌作用不强。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具有斜坡的环境中,如浊流、潮沟、曲流砂坝、三角洲前缘等。   

产地:辽宁阜新   

时代:晚侏罗世(J3)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  集养泉    

采集日期:1993年7月



泥裂印模

Mud-crack cast

标本岩性为浅紫红色石英细砂岩,底部残留有一层紫红色泥质页岩,页理发育。    从印模可见泥裂块的形态多为大小不等的不等边六边形,少数为不等边三角形。泥裂块对径最大可达16cm,最小者也有6cm;泥裂缝为上宽下窄的梯形,上底宽3-5cm,下底宽约1-1.5cm。深度多不到1cm。泥裂形成于滨海环境中的潮上带,发育于经常暴露在水面以上的泥坪中,多因暴晒干裂所致。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采集时间:1982年   

收藏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浪成波痕与雨痕

Wave ripple marks and rain print

原岩岩性为薄层状粉砂岩或页岩,已变质为深灰色板岩。    

波痕形成于滨海潮间带低能环境。为近对称的小型圆顶波痕。波痕主要参数特征如下:    波长约0.7-1cm,波高不到0.2cm。迎浪面与背浪面坡角均约为10o左右。波峰较窄,平均约0.3cm左右,波谷稍宽,平均0.5cm,波脊线为曲线状。   

因该处潮间带地平水浅,波痕形成后,接近水面高程的泥滩受降雨时雨滴溅落影响,在表面形成圆形和椭圆形雨痕。雨痕直径在0.5-0.8cm之间,深度约0.1cm。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采集时间:1982年  

收藏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叠锥

cone-in-cone

叠锥是发育于沉积岩层面上的一种锥形凹陷。由许多小型的圆    锥体套叠在一起形成。一般锥底朝上,锥顶朝下。当锥体分叉时则形成复锥。锥高可达

11cm,锥角约40o,组成物质多为纤维状方解石,也可有菱铁矿和石膏等矿物晶体。    

采集人: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采集时间:1982年   

收藏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石盐假晶

Halite pseudocrystal

原岩岩性为钙-泥质页岩,页理发育。后变质为紫红色板岩。    

石盐假晶形成于半封闭的滨海泥滩-泻湖环境。由于蒸发大于供水,海水中的盐分过饱和而析出结晶。在后期的固结成岩过程中,由于盐类物质比粘土物质收缩更小,故使石盐晶体突出于岩层表面。但石盐晶体因易溶而被钙质或其它成分置换,最终形成石盐假晶。假晶形态为立方体,边长0.5-0.7cm,最大者可超过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