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思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8-04-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目大,内容小,如何把握?文不符题,怎样给读者交待?唯一的办法,抓好一个视角,把住一个层面。“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只能以小见大,不可因偏概全。把小事情、小概念说穿说透,然后揭示大课题,问题便可以事半功倍,圆满解决。 

写作即写文章,有好多理论和技巧,都是在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逐步系统化,已形成一门学科。高等教科书中,一旦涉及文学,便少不了学习专门“写作”的课程。内容包括写作的属性、范畴、功能以及不同角度的分类,以例说明的各种技巧等等。我上学时好象记得所学内容都能够理解并有一定道理,可总觉得这门课程还并没有完全成熟,有些东西过于抽象,有些东西又太具体,仿佛举几个例子便概括出一套理论来,互相交叉,分类给人的感觉也并不十分科学。但凭当时的所学和经历,根本无从谙出所以然来,只是模模糊糊地记了一些条条框框,没有真正的体会去印证,到最后那些隐约的理论也渐渐被淡忘。后来经历增加了,写的东西也多起来,才自己去感受、去印证,甚至于不自觉地便遵守了写作理论所涉及的一些规范,才觉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的真正意义。写作注重的是实际的过程,强调的是灵感和灵性,单纯的理论是雾里看花,空中楼阁,对于写文章的人来说毫无意义。 

因此,在这里我便不想谈什么理论和技巧,也不想谈什么体会和感受,书本里现成的东西全有,而自己又所记不多,甚至苦苦记忆费神搜索还会把脑袋憋坏,说了也算白说。我所要阐述的只是写作过程的艰苦以及与现实的矛盾。

 

二 

写作是非常艰苦的差事,没有耐心和守不住寂寞的人是写不成文章的,这一点人人都懂。且不论人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理性思考、文化修养及才华灵性。单就毅力的人写不出好文章,更不会成为作家学者。 

古语云:“穷不供书,富不教学。”读书是要花钱的,教学便是做学问,或者说是做学问的一种,当然,写作也是做学问的一种。有钱和地位风光的人才能让子弟好好读书,而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所用所学,而是用所学的东西作敲门砖、奠基石,做更赚钱、更风光的事情。诚所谓十年寒窗,为的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醉翁之意不在酒,学子高志在书外!富有和体面都多数人是无心做学问的,即使个别人例外,想做却也是做不成的。他们或因琐事缠身,或因一时光显为众星捧月导致心态膨胀,沉溺声色,便渐渐地把意志软化,把志趣颓废,把才气湮埋,结果是江郎才尽,浮生如梦。只有清贫者或为生计做学问,或为清名留操守,渐觉个中滋味,如甘如饴,也就乐此不疲,醉心于斯了。至此境界,便是黄金满目也是视而不见了。做学问也罢,写文章也罢,是在无聊和无奈中成就功名的。 

做学问的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脑际中萦回的全是简册卷牍,更无别个。便如商人眼中的孔方兄,政客头上的乌纱帽,看得比性命都重要。因此历代文人骚客,虽可舌粲莲花,字吐玑珠,却不懂世故,行为乖张,与世道格格不入,被人视为穷酸文儒。原因是穷则致学,儒则迂酸,酸极则臭,“穷酸”之意由此得来,成为醉心学问的文化人的代名词,在兵器谱上排名第九,名曰“臭老九”,排在妓女老八之后。 

写文章是做学问的一种,当然不能例外那种孤独甚至痛苦的处境。写作是在尴尬中寻求的平衡和自慰,是用殚思竭虑、案牍卖形换取的人们的津津乐道和欢然笑颜,是被逼出来的心性空灵和自鸣清高。所以有屈原愤而赋《离骚》,司马宫而撰《史记》,李煜亡国叹“后庭”。陶公郁结归“田园”等等数不胜数的历史掌故。 

写作是艰苦的,而艰苦的事是没有人愿意去做的,除非被逼迫才出于无奈。我便是出于无奈才写东西的。当然我没有资格去做文人。由于知识和文化修养的欠缺,想铸文人也是做不来的。但因为寂寞和无聊,又不甘于随波逐流而沉论,便常常一个人枯坐苦思,便有许多想象产生,一时兴起便不管什么文体样式篇幅长短,也不管思想内容陈旧与否,草草拟就一段文字,聊以记录思想的轨迹,不足与外人道而致一哂,却可当敝帚以自珍视。 


三 

我的写作更加地辛苦,其原因有三。其一,阅历所限。按说我在江湖奔波已近二十年,经历的事情是够多的了,却总感看不透人生,悟不透事理。究其原因却是虽然经见不少,都因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从来没有接触到高层社会的人和事,所以就想象不到更写不出所谓上流社会的生活情态,即便是有限的所知,也全然是从书视等方面得来,没有真切之感。只有对从小就生活在的农村,然后所从事的行业教育,投笔之后至今仍涉足的商界以及因奔波摩首抵足呼吸与共的市井细民才多少有些熟悉。写起来还有点得心应手,思绪沛然。其二,行业所限。写文字最好是有一个文化气息较浓的扭转和相对稳定安宁的环境,才能使人思绪滔滔,灵光闪现。可是我所从事的商业活动无法保持那种理性化的连贯的思路,有时一边写着超凡脱俗,宽容大度等人们所称道的品格,一边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策划着具体到某个细节的防范和制约别人的措施方案。两者的思维如水火相对,格格不入,便要看那一方面的苗头旺盛,抑此扬波,投入精力。难得有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的时候,正想投入写作,却突然遇到需要应酬和应付的事情,便兴意阑珊,无奈收场。恰如与钟意于心的佳人幽会到至关紧要当口却被人撞散一样,有揪心之痛却得断然割舍,且听下回分解。而真正到了下回重新拾起旧题,却未必能够尽如人意。第三个方面便是习惯和知识方面的限制。我写文字极少直接援引成句或现成的例子,那是因为担心文脉的不够连贯和字句的堆砌。而更主要的原因是流动作业,手头根本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供查阅。除非记忆十分准确,而自认为摘引入文又十分贴切方才为之。否则宁可用其意而不敢擅自撷其句,唯恐以讹传讹,影响了文字的质量也败坏了文章的严肃性。杜甫曾说:“古年得二句,一吟双泪流”。全凭一种经历和心中凌乱的记忆,要想整理成一篇颇为紧凑顺畅且不失活泼的文字,是十分劳神的。有时某种意象在脑际闪过,却总如娇羞的少女掩面的桃花一样,遮遮掩掩,若隐还现,令人琢磨不透,捉摸不足,只好忍痛放弃。还有时为了一字之生动一句之精当,不惜思索半天,辗转反侧,抽烟喝茶反复动作,才准拟成形。认真不苟使我养成了字斟句酌,言必已出的习惯,这本是一种好的为文作风,但负面却会产生因文害义和以偏概全的不良后果。有时为了不废一言或务去陈言而致思路中断,只好重新思索,便觉本来的流畅之中隐现出滞涩的痕迹,想来只有慢慢地克服而待驾轻就熟了。至于文字方面的功夫,那是软件硬指标,先天不足后天难继,有人为因素,也有造化之功,成就高低,自不待言。

艰难困苦,是很现实的东西,就象愚公面前的两座山,对待的态度只有两种,是愚公移山,还是智叟嘲笑。何去何从在于人们的选择,我想甘愿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人们决不会对横亘于面前的困难熟视无睹,而是坚决克服,立即行动,并能前赴后继,留于后世的是千百年来的赞誉和感叹!写文章也是一样。面对一个接一个的困难,我们只有坚定顽强,才能过关斩将,将凌乱、浑浊、朦胧的思想,梳理得清晰流畅,条理井然。久而久之,甚至会有灵光一闪,发出熠熠光华的那一刻,便是我们有所收获的一种标志,更是迈向新的里程的灿烂火炬,照耀和激励我们坚定不移地阔步向前。只有智叟尴尬的冷笑显得疲惫和无奈,最后飘逝在春风里。


  

四 

古语云:一窍通,百窍通。不知可不可以用反正法来说明:一窍闭塞,百窍不通?再推而广之说明:一行失利,行行受挫。如果论据不够,可否类比列出更多的证据来: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步走错,步步维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人坐界,株连九族;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者反反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朝得失,延及子孙等等。虽不至于言之凿凿,却也是丝缕相纤,要想逻辑推理,总归缺乏充要条件;但如果加上运相学,便会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来:人处顺境,跌跤捡到金元宝,人到失意,喝凉水塞了牙缝;要是倒霉过头,便是剪不断,理更乱。躲了初一,难逃十五。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转来转去,摆不脱九宫八卦阵,也说不出之乎者也来,更参不透玄机禅理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要失利,既有多种因由,又会影响不同的方面,那是一点也不会错的。譬如写作,当我生意受挫后,忙于补救应付,流离失所,自也没有一份安静平和的心境来沉思巧构,圆转开阖了。有太多的时间让激情室息,灵性胎死,灵感流产。仅存了一点忙里偷闲苦中作乐的自慰而已,是一种悲哀。 

我在给自己动手术的时候,讲到生意上的失败,仅其一点便能洋洋洒洒,滔滔不绝,也仅仅是一种提纲挈领,切其要害的粗浅动作。如果细说起来,恐怕扯丝抖蔓,说得口干舌燥,神惊鬼愁,人困马乏,日落月现,也未必尽吐衷肠。只能假以时日,边干边看了。至于谈到写作方面的事情,不是因为写作本身的内容不够丰富繁复,而是自己所知太少,所为更鲜。所以说起来就简单省事得多。在这方面我不想太多地评价自己,只想给自己既定一个大概的目标,确立一个基调,设计一个简谱而已。就像唱歌有谱,弹琴有谱一样,做人做事,说话写作总归也要有谱。 

本来像我,写的东西少,而有价值的东西就更少了。作为纯粹的书生时,虽有豪情宏愿,却是有激情无功底更无阅历,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是不痛不痒无病呻吟清谈世道,却因井下观天,管中窥豹,盲人摸象,必定偏执;而谈天论道,粗浅稚嫩不说,还拿着水枪打飞机,用烟幕弹炸广岛,拿着菜刀做手术,用烫猪水消毒,衷脚布包扎,也必然是张飞认针,不得要领。回头看看,不觉忍俊不禁,切齿揪心之后,几将手稿尽付一炬。偶有所遗,也算是丑女竞美,不讲五官端正,只说人高马大;丰乳肥臀即为上上之选。至于中途变节,一度沉湎声色,随波逐流,只差沉伦堕落。偶有所作,大多调侃调笑,只有情书短信的水平,甚至连打油诗也做得变味离谱,十足地在遭贱自己,不堪入目。该属断层,将垃圾文学投入无情的粉碎机里,徒留待粉饰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