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8-04-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现在的父母教育孩子,特别容易掉入一个误区:太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做一点活。


曾不止一次听过一些家长表达这样的言论:孩子只需要搞好学习就可以了,别的都不需要他操心。

 

我深深为这种教育方式感到担忧。

 

不知大家是否听过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事例:一位名叫杨锁的23岁小伙子活活饿死在家中。

 

原来从小到大,杨锁就一直都泡在父母的娇惯里。舍不得他干活,甚至他从来不走路,8岁时出门都是父母用担子挑着。

 

直到父母相继离世后,由于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懒惰成性的他只愿意待在舒适区里,懒得工作、懒得洗衣服、甚至懒得吃饭,最终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杨锁的不幸,本质上是父母教育的失败。

 

孩子小时候,家长为他包办一切,舍不得孩子吃苦,剥夺了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培养良好品格的机会。

 

孩子长大后,脱离了舒适区,会像一个巨婴,照顾不好自己、不懂得与人相处、受不得一点委屈和辛苦,根本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舍得用孩子,孩子更有信心

 

对一个人来说,“被需要”是一种很重要的感觉,这是我们自信、自尊的源泉。

 

霍思燕的儿子嗯哼,不管是在《爸爸去哪儿》还是《妈妈是超人》里,都表现出特有的自信、懂事、高情商,常常像个“小大人”一样照顾着妈妈的感受。

 

关于这一点,霍思燕在节目中分享道:“我常常说‘哎呀这个我不行’、‘哎呀那个我拿不动’,他就帮你干了······”

 

聪明如她。做父母的,要给孩子机会去表现自己,证明自己。



比如去商场购物,可以让孩子帮你提一些物品;做家务时,适当示弱,让孩子帮忙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孩子做好一件事过后,家长要适时地表达对他的欣赏和鼓励:“有你真好,帮了我一个大忙!”、“多亏了你帮忙,我做起来觉得轻松多了!”


父母对孩子的肯定,最能激发孩子潜力。孩子在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况时,会特别自觉地来帮父母忙,更加乐于付出和承担。

 

正是在这样的体验中,孩子发现自己能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事情,产生“我可以,我能”的感受,对自己的能力和自我价值认定是积极的、乐观的。

 

只有这样真正自信的孩子,才会在将来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无所畏惧,充满勇气。

 

舍得用孩子,孩子更有责任感

 

我常常发现,很多父母对孩子尽心尽力付出一切,不让他吃一点点苦,孩子却好像并不领情,只会不断索取,完全不懂感恩;甚至在父母稍微不能满足他需求时,产生埋怨和憎恨,丝毫不懂得体谅父母。

 

不免让人感慨:千辛万苦,终于把孩子养成了白眼狼。


有时候,父母做的太多,反而阻碍了孩子的成长。从来没让孩子尽过责,他又怎么会懂得父母的爱?

 

很多家长习惯了事事帮孩子操持,衣服脏了我来洗,房间乱了我来收,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孩子没有机会学习自我管理,不懂得对自己负责。

 

我向来是鼓励孩子做家务的,因为家是爸爸妈妈和孩子共有的,那么每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持这个家的干净、整洁、和谐,孩子也不例外。

 

这就是一种承担责任的表现。

 

父母要改掉过度包办的习惯,允许并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激起孩子内心的责任感。

 

在孩子开始尝试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不打击他,也不要嫌他笨、嫌他慢,可以在他做完之后,给出一点建议,帮助他下次做得更好。

 

舍得用孩子,孩子形成优秀品质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勤劳、包容、体谅,是现在社会中非常重要的品质,也是很多孩子欠缺的品质。

 

我观察过很多学生,通常来说,一些品学兼优的孩子,也都特别懂事,生活的各方面都能打理得井井有条。

处理琐碎的家务、保持生活的条理性,需要耐心和毅力。


只有做过家务,能独立管理自我的孩子,才能明白做好这些事情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才能懂得父母日常点滴的操持,都是那么不容易。

 

首先,父母要记得,孩子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做,自己洗自己的衣服,收拾房间、整理书本。


其次,鼓励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哪怕是帮家人洗一盘水果、摆放好碗筷、倒一下垃圾,都非常有意义。

 

在踏踏实实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能培养孩子性格中勤劳、务实的特点,懂得父母的辛苦,懂得体谅他人。

 

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在课本中、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对他一生都受益无穷。

 

北大才女赵婕写到:“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想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我们要尽力的保护,也要适度的放手。

 

父母越舍得用孩子,越鼓励孩子去担当去付出,孩子就越出色,越有勇气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