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升五的认知升级】独立学习比学习更重要
引言
继二升三之后,四升五是小学又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孩子的外部和内部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轮四升五学习规划讲座,就是想跟各位家长一起,探讨这些变化可能给大家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当然尤其是要提醒这个过程中务必要躲过的各种坑。
下文是第一周讲座内容的节选。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变化。
1. 外部环境的变化
初中和小学的大规模竞赛被禁,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压力后移的信号。这对大家来讲其实都是好事(更多政策内容欢迎在讲座现场交流)。在小学到初中阶段优质生源的集中化趋势得到抑制,这样大家就可以把证明实力的努力放到初中,而在小学只需专心积攒实力即可。
因此小学要用心,要注重思维,初中才是发力要成绩的阶段。也许你在小学辛辛苦苦刷一堆题把孩子努力从全市1000名的位置提升到了500名,但第500名与第1000名享受到的初中的教学资源却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孩子在这个阶段里积累的思维毒素,却是整个初中三年可能都消化不掉的,这就得不偿失了。
2. 家长们的心态变化
所有的外部变化只有通过的家长才变成和孩子有关的变化。
每个妈妈在刚生下孩子的时候,想的都是:我不求孩子这一生能够大富大贵,只求他过得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就好了。小时候学啥都是开心最重要,如果顺便能学点什么就当计划外的惊喜。慢慢地我们开始在意素质,在意那些对孩子的未来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能力,在意孩子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最后大家就都现实了——别给我灌鸡汤,老子就要分数。
于是,大家的注意力就从学习转移到了升学。
“我家孩子这学期成绩明显没有以前好了,听说考得好的都报了好多班,我也要多报几个!”
“我家孩子做个作业要做2个小时,XXX上课就把作业做完了,我能不着急吗?”
的确,分数、进度、熟练度这三个指标都是学习能力的体现。但这些指标都只是学习好的结果而不是学习好的原因。当结果不好时努力改结果是没用的。
就像孩子考试考砸了你肯定不准他把卷子上的分数改了交给你看一样,学校也最不喜欢那些伪造出来的“学霸”。XSC每年都是一场学校与家长、孩子之间的无间道,为了发掘那些隐藏在分数之后真实力,学校也是够拼的(此处省略一万种套路)。
所以学习切记不要只盯着那些看得见的指标,孩子们看不见的变化才是最需要关注的。
的确,对家长而言要看到分数背后的东西很难,在学习方面老师对孩子可能更加知根知底一些。所以想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还是要多跟老师交流。这里我也给大家提供一些易于观察的指标,改变认知,从最细微的地方开始。
多讲题,不光要说清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还要讲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使用“因为……所以……”的次数和准确性,是衡量孩子逻辑能力是否得到有进步的重要标志!
关于做题时间,我说一个和大家认知相反的观点:想一道题的时间越长说明思维能力越强。乍看起来很扯淡对吧。孩子花了一个小时做出1+1=2是件好事?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我说的想题时间,指的是孩子在面对一道知识范围内却又做不出的题目时,能够努力思考的最长时间。很多家长总是拿做题数量来衡量孩子的工作量(长此以往,孩子也会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工作量),这个标准完全是错的,一旦你发现孩子一个小时做了30道题,你不应该为孩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了这么多事情而感到高兴,你应该为孩子在这一个小时内几乎没有做任何思考而感到悲哀。看完就马上会做的题往往不是因为反应快,而是因为过于熟悉。而大脑面对过于熟悉的事物时,是基本不用耗费任何能量就能完成的。但大脑就像肌肉一样,不使劲怎能得到锻炼呢?
可能家长们会困惑了,那15分钟只做一个题,不是效率很低吗?我们知道,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你把工作总量看作1道题,把工作时间看作15分钟,才会得到工作效率低下这个结论。但真正的工作总量发生在孩子的大脑里,面对一个新鲜事物地不断尝试,不断用以前的经验与新的问题相比对,从而不断更新过去经验的努力才是大脑里真正的工作总量。而如果最终做出这道题了,还是会额外获得成就感这种精神奖励(这是纯粹刷那些做烂了的题的过程中不会获得的);即使没做出来,那最多也就是缺少了一些精神奖励(这时如果有家长的鼓励就更好了),但大脑的工作总量却依然还是很高的。所以很多竞赛牛娃进了中学,反倒是一整天往那一坐却做不了几个题(夸张时一周都做不了几个题),但实力却突飞猛进,感觉一个月抵以前一年的学习量。当然四升五的孩子们倒不是要马上进入到那种状态去学数学,只是家长们要理解其中的道理。多鼓励孩子深入思考,即使做不出,这个努力过程也是有意义的。想题时间是衡量深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另外,不懂就问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要接受的优良传统。但问题的质量却非常体现孩子当下的学习能力。最好能够在提问之前先表达自己的想法,一道题自己想了些什么,感觉哪里突破不了,还是哪句话没看懂。有时,孩子们只要把问题梳理出来了,答案自然就出来了。经常有孩子跑来问我一道题,我问:“这道题在讲什么?”然后他解释着解释着就说:“哦,我知道了。”当然,提问这个事也不光要发生在数学里,平时在生活里也要多鼓励孩子提问,而且家长最好还能认真地跟孩子一起探讨他的问题。通过问题你才能了解到孩子心理到底在想什么,在关注什么。
3. 孩子们的变化
到五年级了,孩子们会突然发生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变化,五花八门,而且不同孩子在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演化着。
“越来越不听话了!”
“越来越懂事了!还变得有礼貌了!”
“根本不能跟孩子谈学习了!”
“现在孩子居然能够自己主动去做点题目了!”
“孩子说中学就读楼下那家,离家近。其他哪都不去!”
“孩子说他一定要进YL,像他的偶像XX一样!”
没错,这些截然相反的描述都说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它们汇集到一起都在传递同一个声音——
独立意志觉醒的阶段,也是家长需要调整策略的时候了。
学习的目标越来越多,越来越分散,成功的案例每天无视你是否愿意地向你砸来。整天盯着牛娃的背影除了心累和抱怨孩子以外没有任何帮助。
面对自家孩子,还是得一步一个脚印,一次解决一个目标。
课内数学接近满分是前提,如果这一点达不到就不能把重心放在课外培训上。
比较自如地驾驭课内数学以后,便可以适当多关注课外班的学习了。注意,“独立完成课外班学习任务”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独立”而不是“完成”。所以,当孩子没有办法同时做到“独立”和“完成”这两件事的时候,一定是优先解决“独立”的问题而不是“完成”。不能独立搞明白每一道题,那能不能搞懂例1呢?下节课能不能试着搞懂到例2?然后自己试着改改数字再练一练?家长们也许会纠结,一节课有几个题没搞懂会不会就落后了?然而事实是每年到了小升初年级都会有一批之前课内学得很扎实但是从来没接触过奥数的孩子们都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就达到尖子班中游水平。原因就是他们在之前的课内学习中已经很好地养成了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那么学奥数对于他们来讲无非也就是个技术问题,一个个搞不明白的想办法搞明白就行了,最后总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找到解决方案。但没有独立学习的能力的孩子到了高年级会出现越辅导越没法思考,越没法思考又更依赖辅导的恶性循环。
孩子的学习独立性基本具备以后,才谈得了目标啊、上进啊、奋斗啊、突破啊这些正能量的抽象概念。不过光打鸡血还远远不够,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划并落实到位才是关键。高标准的要求加上坚实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 知识上的变化
分数出现的那一刻在整个小学数学里就是一道分水岭,那些曾经靠数感做题的孩子们突然发现曾经的一切引以为傲的技巧全部失灵,从这一刻起,只有搞懂逻辑的题才能做的对了。“灵气”不管用了,题目从此只剩下了“会做”和“不会做”两种,没有“差不多会吧”这个选项了。
随着方程应用的不断扩大,应用题不再体现思维差距了,反倒变成了大多数孩子的基本功。
中年级的几何偏向于图感训练,但高年级的比例几何看起来是一大堆的模型,似乎要记的东西很多,但其实不同的模型只是一些名字而已,它们的背后是一套非常系统的逻辑。所以比例几何的题做起来是没有太多悬念的,对于学懂的孩子们来说,做比例几何就像是列竖式计算一样充满了确定性,只有麻烦程度上的差别,不存在会做和不会做的区别。然而一旦你没有理解其中的逻辑,那就陷入了无限的积累题型的陷阱中无法自拔。
对于想要更进一步的孩子们来说,高年级的数论和组合才是真正的小奥巅峰。
数论是对逻辑的至高考验了,就是一堆由四则运算连结的自然数,在交换、结合、分配律的保障下得到的一系列神奇的关系。这里面所有的因为所以都是绝对严格的,不存在猜测和经验。所以领略了哪怕是一点数论逻辑的孩子都能和其他孩子拉开巨大的差距,因为这种差距与做题基本无关,是纯认知上的差距,是做再多题都无法弥补的。
而组合和数论不同,组合里基本没有任何章法,你可能可以学到一些题型,但是这跟组合模块的驾驭能力关系不大。在这个模块里你随便拿一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可能是数学家都还没解决的问题。组合要求调动的不仅仅是强大的逻辑,而且还得有极其发散的思维和直击本质的洞察力(这个和其他所有模块都同),能够迅速将一个全新的问题类比到一个看起来毫无关系的数学模型上去。组合就像一颗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