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8-05-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01 


闺蜜的女儿今年4岁,聪明伶俐,惹人喜爱。前几日聊天,闺蜜却为女儿苦恼。


「每天晚上8点开始叫她洗澡,收玩具就要半个小时,有时候十点多还不睡觉。早上起不来,洗漱也慢吞吞,上幼儿园总是迟到。」


「没有时间观念,以后上学了怎么办?」

闺蜜有些焦虑。


她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我的班里共有51名学生,今年大多10岁左右。其中十多个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他们的画风是这样的:


全班坐定,老师正欲开讲,小军悠悠站起:

小军:「老师……我想上厕所/接水。」

老师:「下课怎么没去?」

小军:「玩去了,没来得及。」


除了来不及上厕所或者接水,像小军这样的孩子也常常来不及吃早饭、来不及完成作业、来不及参加活动……就算匆匆忙忙完成了任务,质量也要大打折扣。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没有时间观念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会更大。


红遍全球的流行天后麦当娜就有一个别称——「迟到天后」。



在英国曼切斯特开演唱会时,她迟到了50分钟才现身,刚一上台便遭所有观众狂嘘,还有歌迷提早离席,社交网络上也是一片争议,不少网友认为他不尊重粉丝,没有职业精神。


在之前的台北小巨蛋演唱会上,麦当娜更是迟到了两个多小时,导致演唱会到晚上10点以后才正式开始。


生活中,虽然迟到误事的后果可能不会如此严重,但也是职场和人际交往的大忌。


没有时间观念,还可能会给人留下不负责、不靠谱的印象,错失人生中许多重要机会。


因此,在幼年时期,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尤其重要。


 02 

孩子真的很难感知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光难买寸光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不少孩子把这些名言警句背得滚瓜烂熟,做事却依然拖拖拉拉,让好不容易修炼「成佛」的妈妈一秒破功,化身移动计时器不停催促。


其实,不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而是时间太抽象,孩子根本体会不到。


认知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时间观念与自身的时间知觉密切相关。


所谓时间知觉,是人对事情发生的顺序性(时间顺序)和持续性(时间距离)的直觉反应。


这样的直觉反应并非天生存在,而是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累积而发展,大部分孩子的时间知觉在3岁左右才开始萌芽。


因此,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就要先给孩子时间,让他分清时间顺序,把控时间距离。


 03 

10分钟有多久?孩子真的不知道


5岁的阳阳和妈妈最近都有点小烦恼。


周日是舅舅生日,阳阳要去机构补习英语,5点下课。他和妈妈约定5点半在楼下停车场碰面,可直到6点才姗姗来迟。


妈妈一问,阳阳居然一直在和同学玩五子棋,于是立刻责备他贪玩不守时。


阳阳有点委屈:「迟到确实不对,可我不是贪玩,我真的不知道半小时过得这么快。」


听到孩子辩解,妈妈火气更大:「明明就是贪玩,还狡辩!」


母子大战一触即发。



这样的场景,也许每个妈妈都不陌生。


公园的儿童游乐区,说好再玩十分钟的孩子,时间到了却拉着秋千死活不放手。


约定的时间到了,孩子嘴里虽然回应着你的提醒,却一点没有放下玩具的意思。


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可一个小时究竟有多长,10分钟我们能做多少事?不少孩子真的没有概念。


有时候,孩子的拖延行为并不代表他贪玩,而是他们真的不能准确估算时间长短。


心理学家们曾将6-14岁的儿童分组进行时长估计实验,结果表明:


6-7岁的儿童对短时间的估计不够准确,多变且不稳定;

8-14岁的孩子对短时间的估计比较准确,时间观念已渐趋稳定。


而对半小时以上的长时距估算,受到情绪、任务等因素的影响,成年人都难以做到,何况是时间知觉处于发展初期的孩子。


定时器可以让难以估算的时间距离变得可控,能在时段结束时用声音的方式提示孩子,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时间观念的第一招。



不论是画画玩玩具,还是写作业看绘本,每个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都可以与孩子约好活动时长,设定好定时器并告诉孩子,当定时器发出声响时,我们就要停下正在做的事情,因为时间已经到了。


如果孩子已经会看钟表,我们可以用闹钟取代定时器,指针和刻度变化还能从视觉上刺激孩子。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约定好的时间段内,我们都要管住自己唠叨的嘴、急切的心,让孩子成为这一时间段的真正管理者。这样的方式可以减少拖沓,还能让孩子学会遵守约定。


 04 

时间先后顺序?傻傻分不清


二年级小男孩奇奇是这样写作业的:


写两分钟作业,拿起橡皮玩了五分钟;


妈妈提醒后,放下橡皮写了三行字,出去上了个厕所;


又写了五分钟,捧起盘子开始吃水果,顺便到客厅看看金鱼,十分钟过去了;


好不容易写完语文作业,拿出数学草稿本,却画起了植物大战僵尸……


半小时的作业量两小时才完成。


许多妈妈面对这样的场景会控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感叹陪娃写作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


像奇奇这样的孩子做事毫无条理,没有时间顺序感,生活和学习中的许多事情都处于混乱状态,效率自然不高。


怎么办呢?让孩子记录自己一天所做的事情,是建立时间次序感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第二招。


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并不复杂,每天做的事情比较固定。


通过记录和观察,他们能够发现同一时段中事情的规律性,并按照这样的先后顺序执行新一天的程序,从而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顺序感,高效地完成任务。


这是奇奇自己记录的一天:



如果孩子不喜欢或者不会写字,画图记录是个好选择,事项也不需要记录得这么详细,简单地区分开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几个时间段即可。


两岁或者两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更加简单有规律,更适合图片清单的方式。清单上只需要罗列他们早起或睡前时段几个必要程序,每完成一件,就让孩子把清单中对应的图片勾掉。



晨起清单:穿衣 刷牙 洗脸 吃饭


这样的方式充满趣味,除了能让孩子感受到一天中时间变化与自己生活事件的联系,还能让孩子从小适应规律的作息。


当孩子进入小学以后,还可以借助日常记录来制定自己的每日或者每周计划,主动进行时间管理。


 05 


高尔基说: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当孩子还在襁褓之中,父母是他们的时间管理者,为他们细心安排每分每秒。


当孩子离开我们的怀抱,父母成为他们的时间监督者。迟到、拖沓让我们焦虑、担忧,恨不能每时每刻跟在他们身旁。


我们忘了,父母子女一场终有别离时,孩子会踏上只属于自己的时间旅途。我们只能陪伴孩子一程,无法参与他们的一生。


我们能做的,便是教会孩子掌控自己生命中,那些最易流失,而又无法复制的每分每秒。


作者:小三班的悦老师,教育硕士,小学语文老师,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班主任一枚,专注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研究。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