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如何读经典——中小学教学有妙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8-08-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


关于体制内读经,季谦先生在推广读经之初即有构想,《读经教育说明手册》中有一篇《小学“读经教育”实验计划》,详细说明了体制内读经的具体实施方法。二零一六年春,距文礼书院最近的司前小学,组织语文教师来书院参访,季谦先生在为老师们讲座过程中又详细讲解了体制内读经的方法,本文根据讲座内容摘录而成。


2016年5月,季谦先生为司前小学语文老师讲座现场


我和各位的经历非常相似,青年时期读师范学校,20岁当小学老师,一直到60岁,从台中教育大学,也就是小学老师的老师的岗位退休,所以我对于小学教育,是相当熟悉的。我知道教育界,尤其是小学教师,存在一个困难——假如有一个教育理论,我们明知它是有道理的,但是它跟现实的环境并不一定相配合,或者应该说现实环境不一定能够配合这个道理——因为道理的层次比较高,所以应该是环境配合道理。如果环境与道理不相配合,这时候应该怎么办?我觉得,要把道理和现实所有的条件一起考虑之后,才能够做出你的决定,这样的决定才真是 “依照道理” 的。


我们讲道理的时候,首先是纯粹的只管道理,该怎么思考就怎么思考,道理该怎么讲就怎么讲,该怎么决定就怎么决定,不过,这样的思考和决定,还只是在我们的认识当中。至于要落实推行,一定要连带考虑到现实环境的限制,在限制中推行。


所以,贵校如果真要推动读经,第一,要完全了解读经的道理,才能判断它的是与非;第二,要考量现实的环境,能够做到哪里就到哪里,这样才不会产生其他的障碍。综合来看,现在的环境比起一二十年前,已经开明、方便了许多,假如有学校积极地想把读经加入到现行的体制课程中,是很有可行性的。而其实践成果,或者可以作为教育改革的参考,而成为世界教育的典范。


读经教育既然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要了解 “读经教育” 的道理,首先要了解“教育”的道理,从教育的道理来判定读经的是与非。要把握教育的道理,重要的是把握教育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就是 “大道”。而“大道至简”,是很容易把握的,因为它是每一个人的共识,我们只不过重新提出来 :


第一,教育的时机要把握。学基础教育的人,尤其知道“基础”很重要,尤其某些能力的养成有所谓的“关键期”。在打基础的时机里要把基础打好,基础打好了,将来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而如果错过时机,时机将永不再来,成为一生的障碍。


第二,教育的内容要把握。大家都知道教育,一定要教些什么,但要教什么呢?应该是教一些对人生有积极意义,有光明意义,有重大意义,有永远意义的内容,也就是可以开发人性的内容,这才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所以一个教师要做教育,对于教材的选择,一定要想一想,它是不是对人性对整个生命有积极、永久的影响。如果没有这样的效应,那教材的价值就比较低,就可以不选。


第三,教育的方法要把握。教育是一种实操性的工作,当然要有方法。但方法必须依照时机和内容来采择。在哪样的时机,教哪样的内容,则有哪样的方法。因为时机是老天安排的,人都是这样长大的,所以不可随便变,而若面对某个时机,需要教什么内容,也几乎是一定的,尤其是在基础教育的时候,是有其一定性的,不是随人的意思而可以随便下决定的。如果认为一个人长大以后要面向生活,生活是多元的,教育的内容为了适应生活,也要多元,这样说的多元,是“专业”上的多元,那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但是人生有其基础的学问,那基础的学问有相当的固定性,而且必需在基础的时机完成。既然基础的学问有其固定性,那么,基础教育的内容,也就有了一定性,不可以随便采用,除非你把时机忘记了,把“基础”的意义忘了。时机把握后,就一定能够推论出适当的教材,而时机和教材决定之后,就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了,因为每一段教育的时机要有不同的方法,每一种教育的内容要有不同的方法。


当三个原则都清楚后,所谓“教育”的工作,就可以用一句话说完: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法,教恰当的内容,使人成为一个“尽情开发”的人。“尽情”的意思是“各尽其性”的意思,有的人资质好,有的资质比较差,资质好的让他更好,资质差的让他好起来。教育不可能把每个人都教成圣贤,都得到一百分,都是第一名,教育是让每个人能在其本有的素质上有所提升。那怎么提升?第一,要把握恰当时机,提升得最快;第二,要用有意义的教材,才能有效地提升;第三,要用正确的方法,才能顺当地达成提升的效应。


十三岁之前是人生打基础的时候,也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期,这是教育学者,乃至于一般百姓默默中的共识。所以,我们注意到十三岁前的教育,小学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里,最好能把语文程度建立起来,以备一生之用。那么,时机把握了,要教些什么内容才最有效呢?我认为:要教“高度”的语文,至于日常语文,就不用教了。因为日常语文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学会了,教日常用的简单语文,是重复了,浪费了。做老师的人一定会发现学生在下课时候讲的话,常比课本还要深;家长也一定会发现孩子在家里看电视剧,那对话常比课本还要深得多,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教语文课本呢?本来,语文的教材有两种,一种是低度语文——日常语文,一种是高度语文——经典语文


表面上看,经典语文是文言文,日常语文是白话文;经典语文是小学生“不懂”的语文,日常语文是小学生“懂得”的语文。但我们有没有想一想,我们的语文教育,要教的是懂得的语文还是不懂的语文呢?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呢?一百年来,我们小学的语文,一律是白话文,现在,你应该教什么?各位要重新想一想了。你可以教他看白话文,看白话文念白话文当然能认字,但字是认了,而那白话文本身是没有什么大用的。而你如果教他诵读经典,他也能认字,字也认了,而经典的文章本身,能够产生一辈子的效用,这叫事半而功倍,甚至事一而功十,所以我们应该教经典。教经典,也认字,教了经典,不仅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附带地提升了读白话文的能力。所以,一个聪明的教师,应该尽力于教读经,白话文让孩子自己读去。


现今时代的体制学校并没有“读经”的课程,所以读经教育大部分是家长操作的,有的是父母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里自己教,有的是一些热心教育的志愿者,在社区利用假期教。也有少部份的家长认识到读经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几家联合起来开“私塾”,就没有“体制”的限制。——提到“私塾”,体制内的教育人士或许会有些人不高兴,其实也不必不高兴,因为世界是多元的,社会需要多样的人才,我们我们应该支持多元性的教育,尤其私塾并不会妨碍体制。


但如果进一步问:如果在体制内,怎么教读经?这里有多种情况。从老师方面说,有些老师是比较有反省力,比较活泼的,可以在一个班里弹性教学,或者向学校申请试点班。从学校方面说,有些学校是比较有创意,比较有改革意愿的,可以在学校中做成“校本课程”,甚至可以跟教育局申请做一个试点学校。总之,先从小处做起,校里可以有试点班,县市里可以有试点学校。


那读经教学的实务又怎么操作呢?我们先说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一个老师知道了读经教育,他就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把读经融进教学——就是每节打上课铃先读经,再教学。一般的教室,刚开始上课时,学生刚刚从下课间回来,总是要吵个几分钟,但如果一打上课铃就全班读经,孩子读经的时候,心思集中,精神旺盛,班级的气氛马上静下来,当作“收心操”。收完心了,老师开始照“课表”上课以后,不管什么课,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比较好。这样,不用改变课程,不用特别的专家。每节课要读经读多久呢?这要看这位老师对读经理念的认识程度,如果认知得不大清楚,读5分钟也就够了,每节课5分钟,一天也有半个小时,几年下来,效果也很好。对读经理论认知比较清楚的老师,每节打上课铃就可以读10分钟,或15分钟,甚至20分,30分钟,或整天只教读经,不一定。


我曾经提出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三百读经法。


三百读经法


第一个“一百”:每天进度100个字;


第二个“ 一百 ”:让学生念100遍;


第三个“一百”:给每个人得100分。




那怎么操作呢?老师每天早上来,就规定当天的读经进度,从哪一句读到哪一句,差不多100字左右。每节课上课铃响,不管教室有多少人,就开始读,或带读,或齐读,后进来的就可以跟着读,全班越读越大声。老师和学生一起读最好,也可以去处理他的公务,也可以不在教室。老师可以规定每天两个人来负责督导读经,叫做“读经长”和“纠察长”。第一天,1号当读经长,2号当纠察长;第二天,2号当读经长,3号当纠察长,这样轮下去,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机会当读经长和纠察长。凡是轮到当读经长和纠察长的人,都会很负责,下课时不会跑来跑去,一打上课铃,读经长就站上讲台,说一句:“子曰……预备,起!”就好了,全班就念起来了,100个字反复再反复地念。纠察长要巡视教室,谁没有认真念,就警告,警告不行,就罚站,老师一进来看,就知道那个学生了不认真了。学生管学生往往比老师管得还要严,所以全班没有一个随便的。有人会问:读经不好玩,学生会痛苦,没有兴趣读。这些问题都是想当然尔的,没有实际经验的人提出来的,因为如果让学生做数学,他会痛苦,要他作文,他会痛苦,而整班学生看着书一起念带有拼音的书,并不会痛苦,尤其只有这100个字,熟能生巧,兴趣更浓了。


100个字,一分钟可以念两遍,如果十分钟呢,就可以念20遍了。一节课念20遍,4节课就80遍,况且老师布置作业回家再念20遍。回家念20遍要多久?10分钟。有的孩子在学校里念到30、40遍的时候,他就会背了,也就是第二节课就会背了,他回家的路上就把那100个字也背完20遍以上了,总加起来,就是100遍了。所以,可以说没有读经的家庭作业,当然,他要自动念越多越好。有的学生在家里自愿多念30遍、50遍,甚至再来个100遍,因为他喜欢啊。一个儿童对他熟悉的,会背的文章,反复念起来,是很令他高兴的事。


然后第三个100,就是给每个人都100分。怎么给100分呢?到了隔天,一定要举行考试,考昨天的100个字的背诵。考试?那不是很恐怖的事吗?而且天天要考?谁还有兴趣读经呢?台湾有个老师,把读经的考试进行得相当有趣:学生隔天早上上学,到了教室门口,要有“通关密语”。通关密语就是把昨天那一百个字背出来,背完了才能进教室,背不好,要在门外,拿书再读几遍,读到什么时候呢?读到老师来,准他进教室。而全班学生都很高兴!没有一个人害怕,没有一个家长抗议,因为除非很差的学生,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通过。


但通关密语还不算真的考试,老师要举行真的考试,老师可以规定,或者从第一节下课开始,或者从第二节下课开始,利用下课时间 “考读经。” 小朋友们很喜欢考读经。为什么?因为他们要得100分,尤其那些差生,最喜欢读经考试了,因为他们在别的科目上往往很差,唯独读经这一科容易得100分。那么老师要花多少时间进行考试呢?大概要30秒到一分钟。一个班级五十个学生,老师只考一个班长就可以了,班长应该会背吧,果然会,给班长的记事本上盖一个章——“读经100 分”。然后班长去考组长,一个班分成五六组,组长应该都会背吧,五六个人,不到五分钟考完了,每个组长都得到一个章——“读经100”。由组长去考组员,一个下课就考完了,每一个会背的都给100分。


那如果不会背怎么办?不会背的由老师处理,一班五十个学生,顶多两三个不会背,那老师要怎么处理?找时间把当天没有得100分的都叫过来,问第一个人:你以前不是都会背吗?怎么今天不会了呢?他说:“昨天我爸爸带我去喝喜酒,我喝醉了,回家以后没有复习。”老师说:“噢,原来这样啊!那没有关系,你再读20遍。”反正只要10分钟就多读了20遍了。读完20遍,或许他就会了,要背给老师听。老师要说:不必背了,你的登记簿拿来,给你100分!没有检查通过,怎么也可以得100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