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师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8-09-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对大量基层学校为了形成本校的教学、教改特色所进行的认真探索与实践是非常敬佩的,以学校为单位的各种教改尝试成了基础教育领域教学改革的主流。这种改革尝试,内容丰富多彩,创造层出不穷。

总的来说,我对近若干年来所谓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风起云涌”的看法是:有相当多的教学模式既粗糙又平俗。不少“叫得很响”的所谓教学模式,不少靠强力向下推行的教学模式,都没有经过科学的评价与检验。其形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以杜撰“口号”为风头,用各种短语来概括、标榜,显现其“特色”;二是以搬用外来的概念与做法为风向,瞬间掀起热潮;三是凭外力的包装、宣传而形成“风格”,吸引千军万马前往膜拜。

对于一些风行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评价,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那就是“单位时间”。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叫做效率。如果用“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来观察、按国家规定的教学课时来检验一些颇有影响的教学模式,就会发现它们多是采用侵占学生的课余时间、不惜耗费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来取得“效果”的低劣手法。对于这些模式的研究与评价,我们也忽略了一种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那就是“跟踪研究”。那些让人趋之若鹜的模式发源地,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后续发展的情况到底如何,是否真有优势,到现在为止,仍不得而知。

模式化教学的状况与氛围,难以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更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科教师。原因在于模式的桎梏。事实上,不少学校因为教学模式的频繁变换,已经让很多年轻教师发出了“不会教书”的慨叹。

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我以为,优质的课堂教学首先是由优质的教师素养决定的。优质的、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教学习惯,精致利用教材,简化教学形式,落实语言学用,关注学生活动。其秘诀在于:大量减少教师的碎问,大量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我的眼中,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

好课,是利用课文资源、设计学生活动的课。

好课,是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层次明朗的课。

好课,是精致利用课文、凸显语言学用的课。

好课,是关注精读训练、关注技能训练的课。

好课,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课。

好课,是教师指导精细、教师讲析到位的课。

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呈现出教师如下关键教学艺术:

一是要有很强的教材研读能力。语文教师的教材研究能力,着重表现为对课文教学资源的提炼、整合与利用。没有深入细致的教材研读,一定没有好课。

二是要有设计课堂教学思路的能力。我所探索、实践、提倡的教学思路叫做“板块式教学思路”,即在一个课时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清晰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就是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每个教学板块,都是一次对学生的训练活动。

三是要有精心安排课堂学习中“主问题”的教学能力。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重要的提问、问题、话题、任务和活动。“主问题”的魅力在于能够消灭“碎问碎答”的教学现象,形成让学生占有一定时间长度的动静有致的课堂实践活动。

四是要有极丰富的知识贮备。在教学之中、在与学生对话之中,语文教师要能自然贴切地运用语文教学的术语,对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精致指导,对学生渗透有关语文知识、文学知识的教育。我们需要大力强调语文教师对“教师课堂教学用语”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从而普遍地提升教师课堂语言的表达能力。

下面我试举一例来例说我上面所表达的观点。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教读课文,需要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的设计是,第一课时进行文意把握、基础知识落实的教学,第二课时进行课文片段的精读训练。下面是第二课时的精读训练的段落: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一个课时的时间,安排五次阅读训练活动:

1.课文朗读训练,结构分析训练。

2.认字识词训练,落实10个语词的读、写、记的教学。

3.语言赏析训练,赏析段中四字短语的表达作用与效果。

4.作用分析训练,分析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5.背诵默写训练,全段背诵,检查默写。

以上五次活动,均设计“集体训练”活动,学生人人参与,自奋其力。

用“好课”的“标准”来观察这个课例,无疑能看出它对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艺术的要求。

(本文原刊载于《教师教育论坛》201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