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菲:不许男孩哭,危害居然这么大
《幸福三重奏》节目中, 小S问汪小菲:
你现在是比较爱你儿子吧!
汪小菲说:
我还是比较爱我女儿,比如说女儿摔了一个跟头哭了,我会特别伤心难过。
但如果我儿子摔跤哭了,我就会觉得没什么好哭的,男孩要有男孩样。
在后来的节目中,有恐高症的汪小菲陪老婆大S一起坐高空缆车,紧张害怕至极却不肯承认,在音乐的缓解下才逐渐放松下来。
回到车上吃上烤串时他才坦言:「其实刚才我真挺害怕的……」
大S: 「那你刚刚干嘛不承认?」
汪小菲:「说出来多衰啊……那么大一男的怕高! 」
大S: 「谁说男人不能怕高啊。」
不在爱人面前显露胆怯,尽量表现勇敢担当固然是贴心,不过大S所言极是:谁说男人不能怕高啊!
男孩女孩不应被区别对待
男孩女孩从出生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就受到了区别对待,比如玩具上的区分。
英国BBC曾拍摄了一部小短片《性别差异:男孩玩具vs女孩玩具》,研究人员把小男孩、小女孩乔装打扮互换姓名之后,交给不知情的志愿者们陪伴他们玩耍。
结果显示,志愿者们不约而同地给「假男孩」们拿取了机器人、小车,给「假女孩」们拿取了布娃娃等毛绒玩具,并认为孩子们玩得很开心。
专家认为,当孩子们从小被引导玩不同的玩具和游戏时,大脑会在3个月内迅速发生生理性的变化。
在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下,男孩往往更注重空间认知等能力的培养;女孩则更注重情感的联结。
最后人们却又把男孩女孩各自的优势归因为性别差异。
生活中也很常见,如果一个男孩爱玩布娃娃之类,难免被大人一顿说教。
曾在一档育儿节目中看到,有一对婆媳之间发生冲突,原因竟然是小男孩总爱抱被子枕头。妈妈对孩子的依恋物表示认可,奶奶却十分不解,经常强行夺走。奶奶觉得「一个男孩天天抱枕头像什么话!」
而事实上,儿童在应对和母亲的分离焦虑时,这些带有熟悉气味和触觉记忆的「过渡性」客体,会带给他们安全感。
而这种安全感的保护和需要,无分男女。
孩子逐渐在内心建立起自我以后,自然会慢慢减少对它们的依赖。在性别刻板观念的影响下,男孩情感的需要往往更容易被忽略。
多和男孩谈论感受
还有相关调查显示,无意识中,父母在和男孩和女孩谈话时强调的重点往往不一样。人们更倾向于告诉男孩客观的事实,比如:
看!那里有3只兔子。
哇,你用10块积木堆了一座高塔!
而对女孩,父母们往往更倾向于强调对事物的感受:
看,那些兔子真可爱 !
哇,你搭的积木真漂亮!
在男孩应该坚强、勇敢的意识影响下,父母似乎认为男孩不该过多地谈论对事物的感受。
不然就会被认为过于「女性化」,还可能被当成「妈宝男」。
人们理想中「男孩样」大概就是:
摔跤了不能哭,要坚强;
遇事不能胆小,要勇敢;
不要总撒娇,要独立;
……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麦克?汤普森认为:
一味地坚持传统的刻板理念,阻止了男孩承认本身的情绪,也妨碍了男孩的情感发展,是引导男孩远离自我内心的一种错误情感教育行为。
可见,男孩表达情感的需要同样值得父母们重视。
让男孩学会用正确的表达方式传递自己的感受,而不用诉诸于愤怒、暴力、孤僻等不利于社交的方式来表达。
给男孩认可自己的机会
我们院子里有一位小男孩轩轩,是出了名的爱打人、淘气。
他和小朋友总玩不了几分钟,抢不到玩具就推人,奶奶教训他的时候,他也总是甩出小拳头。
家人觉得管不住干脆就送去上早教班,以为去学校总该收敛一些。但还是经常收到老师的抱怨,说孩子在班上爱打人。
前几天听轩轩奶奶说,轩轩在家任性发脾气打了妈妈,被关起门来胖揍了一顿。
老人家觉得:
妈妈做得对,男孩就是该打!不打不听话!
可是打孩子真的有用吗?
研究人员发现,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感受的男孩,往往有着较高的暴力和犯罪风险。
因为语言表达的过程可以为感觉和行动之间提供缓冲,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在平时和孩子的沟通中多加强对他感受的表述。
比如,
你刚才打小朋友,是因为他拿走玩具你很失望对吗?
你推妈妈,是不是觉得妈妈不支持你,很害怕?」
和孩子谈论感受,即可以引导他们发现和认可自己的情绪,也能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比如,
妈妈知道你很失望、很害怕,但我们要告诉小朋友你的感受,跟他说你想做什么,才能一起玩对不对?
如果你打他,他就不能跟你一块儿玩了。
当孩子明白自己有情绪、有感受时,是可以说出来被接受的,就无需借助无端的愤怒和暴力来表达。
给男孩倾诉的机会
做为一个男孩的妈妈,我也经常思考要不要和孩子一直保持亲密。
我多渴望小男孩永远喜欢妈妈的拥抱,但又明白他总该长大,随时可能抗拒妈妈的关爱。常言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那我该何时退出?
直到在书上看到一段话:你需要随时让男孩知道,他们可以倚靠母亲,不需要掩盖自己脆弱的感情。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也认为,亲密的联结和自信的力量,两者都应是每一位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利。
我们当然希望他们勇敢、坚强、敢于承担,但也要永远留给男孩倾诉的机会。
这也同时要求我们学会倾听,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指出,倾听可以使人身心痊愈。
在倾听孩子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去努力:
●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去体会孩子。
(而不是急于提出建议/安慰、表达自己的态度/感受)
●表达自己体会到的。
(描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如:看起来,你很失望,你希望得到理解)
●给孩子反馈,语气诚恳,不批评和嘲讽。
(如:是这样吗?我说得对吗?)
●保持关注 ,让孩子充分表达 。
(判断依据——孩子变得轻松,停止谈话)
家有男孩,别忘了告诉他:
你勇敢坚强,但不需要隐藏脆弱;
你勇于承担,但偶尔也需要依赖。
我亲爱的男孩,你要相信自己,对世界充满热爱!
作者:苇妮,职场宝妈,高校师范专业出身,亲子平台原创作者。家有萌娃,专注研究儿童心理,擅长亲子沟通。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