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学习:孩子一开始什么都喜欢,是家长随便找一项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8-09-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有一位小男孩,在一个喜爱足球的家庭出生,从小便跟哥哥们踢球,4岁跟随自己的爸爸学习如何专业踢足球,后来,几乎每天都在球场上度过;11岁却患了侏儒症,在西班牙为了治病而更勤劳练球……最后成为一代球王。他就是梅西。


还有一位小男孩,3岁开始学舞蹈,从此与舞蹈形影不离,除了练舞就是参赛,后来成为享誉全球的舞王。他就是柯林·唐恩……

  


所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到底要“多”,还是要“精”?其实大脑的运作原理是:没有充分的练习,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任何兴趣。注意,这里用的是“精通”的字眼,而不是为了消遣。


对此,1993年,西柏林音乐学院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们把练习小提琴的孩子分成3组,结果发现那些练习时间最长、最有目标性的孩子的表现最佳。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后来意识到练习不足的孩子想赶上最优秀的孩子,即使他们做到了跟优秀孩子同样努力,却已经晚了。所以,当一个孩子想以某项兴趣为技能,并且希望“精通”,不仅需要尽早努力,还需要有目的性地“训练”。


所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不要“多”,而是要“精”,并且还最好趁早。佳期在哪里呢?从小,更容易养成习惯;如果想让孩子的专注力稍好一些,那么便是3,4岁后。


▲一位老书法家的有趣比喻


有句话富有哲理性,“热爱是完成事业的唯一途径”,当一个孩子把很多精力和时间都投身于一项兴趣后,因为他从中获得了快乐和成就感,这些快乐和成就感驱使孩子更加努力和专注,继而又推动了兴趣的进步……随着技能的一次次提升,孩子当初的“感兴趣”会变成了真正的兴趣,甚至成为他们追随一生的事业。为什么会这样?用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话来说,便是“把习惯性的东西渗透进了身体里”,做得多了,便变成了属于孩子自己的东西,而不是那些遥遥不可触及的“感兴趣”。简言之,兴趣成“精”之后,才能变成真正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