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呼唤教育家办学成为当代教育最强音之一。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推出“教育家工程”“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
笔者认为,“教育家工程”应当是生态工程、环境工程。有了适宜的良好的教育生态、教育环境,教育家必定横空出世。只有在学生成长中、学校发展中、教育实践中、广大教师不断进步的土壤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名师。
如何理解名师?从词法的角度来看,名师就是有名的教师或师傅。进一步追问就会有“因何而名”“名闻何处”的问题。笔者以为,名师不能作简单的词法理解,不能简单用粉丝多少、知名度大小、话语权强弱、著述多寡来衡量。名师不是靠制造话题、出语雷人以博得名气。名师本不是名号,而是口碑,不能为了成名而追求名师。真正的名师要将根深深扎在自己的校园里和课堂上,甘于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要先成为学生、同事、家长心目中的良师,要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推动教育发展。因此,名师要因教而名,要墙内开花、墙内也要香才行,不要动辄立志成为或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师。
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名师观的认识,各界并未达成共识。有人深谙网络和自媒体时代一夜成名之道,懂得商业社会的“造星”套路,只要出名,无所不用,而这往往也能迷惑一部分人。教育界不应当有“江湖”“山头”,不该党同伐异,不能将那些纯洁的称呼、名誉当作博取眼前利益的工具。对于那些尚在教学工作岗位上的名师日益成为“空中飞人”的现象,笔者深感忧虑。我们不排除其中绝大多数名师实至名归,但“赶场子”的做派对于青年教师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名师不是明星,不可有商业味儿,不能心安理得地捞钱。少数青年教师不用心于教书育人,将精力放在“混圈子”上,睁开眼就刷存在感,投机取巧,寻求捷径,不能说与这种风气没有关系。
名师首先得是优秀教师,是一个有立场、善思考、不盲从的教师。对于教师来说,融入学生远比独自徜徉在书山、陶醉在学海里重要;对于校长来说,必须要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学生活动中,必须懂得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要理解、尊重和适度分享学生的快乐。最好的“论文”是在课堂上写出来的,最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是直面学生的。一切脱离课堂和学生的论文、课题,都没有太大意义。
教师是育人心灵的职业,物质条件并不是造就名师的重要条件。只有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和校长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全心投入,自主创新,才可能产生“为人”的教育、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才可能培养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才能成就一所好学校。
总而言之,名师是立足校园、扎根课堂、坚守教育,将“四引”“四有”做到实处、卓有成效的老师。
(作者:姚跃林,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