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梯级培养”之现场案例分析汇编(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8-10-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师“梯级培养”之现场案例分析汇编(二)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a href=http://www.00-edu.com/edu-info-438-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a>

编号:11    学科:科学

案例1分析:

爱的作用

    从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两类人的态度,同一孩子他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是否定,而在继母那里得到的是肯定。而孩子得到不同态度后所作的反应是天壤之别,这就是爱的力量,所谓爱不是爱你所爱的,而是要连你讨厌的、恨的一起爱,这才是真爱。父亲讨厌孩子的行为,认为他是坏孩子,是因为孩子没有满足他的需求,所以父亲给孩子贴了标签,没有宽容、理解、帮助孩子。而继母本身就是具有大爱精神的人,世人爱的她爱,世人讨厌的她也可以从中找到其值得爱的部分,真诚地赞美、努力的帮助、使其动机发生巨大的改变,从而导致他的人生发生变化。

    学生之间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谓的“坏孩子”、“差学生”只是发展困难的学生,所指的是在学习成绩、道德判断、行为表现等方面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具体表现为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差,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差,不遵守秩序,难以管束等等。家长或教师都不能轻率的给发展困难的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而应该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其发展困难的原因,用爱感化学生,使其动机发生转变,激发学习动机,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做得更好。当然每一个发展困难的孩子必定会受到几种因素的影响:①生理因素;②认知能力与非智力因素;③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中就包含了家庭因素。而案例中的男孩正是因为父亲教养方式不合理导致了其更加的“坏”、“差”。而小男孩之所以可以较快改变了“坏” 状态是因为继母找到了“缺少关怀和帮助”这一主要症结,并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爱孩子、帮助孩子,让他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爱永远是有用的,请不要轻视它带给孩子的力量,让我们都来做一名有爱的老师,爱你所爱的,也爱你所讨厌的!

 

 

 

案例2分析:

赢了尊严,输了孩子

    此案例在我国教育中是比较常见的一个现象,老师的做法也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学生上课看课外书本身是不对的,田老师批评教育孩子本身也是正确的,只是没有选择比较正确的方法,从而导致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僵化,正所谓“赢了尊严,输了孩子”。

    师生关系是所有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深化教师的职业感情,增强学生的自尊感、独立性和创造性,并为学生崇尚平等竞争和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学生面前有一定的尊严,这对于教学来说无疑是有用的,但教师不能用逼迫的手段来赢取自己的“师道尊严”,这种逼迫不断的升级从班主任到家长,使得学生放弃了抵抗,书是拿到了,但可能从此失去了该学生爱田老师的心。

    教师这样的做法有两方面的原因:①文化根源,中国自古就有尊重教师的传统,学生不听话就不能体现教师的权威。②动机冲突,教师用现行的一些主流思想来要求孩子符合社会的要求,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行为水平与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之间有巨大的差距,这就像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样永远都存在。对于本案例来说田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要学生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但是田老师没有想到学生是一个孩子,他还认识不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只会觉得老师逼迫自己,攻击自己的软肋,从而失了孩子的心。

要是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让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与合作,教师应该做到:①将学生置于主体,关心学生的情况,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处理问题;②运用合理的交往方法,视学生为独立的“个体”,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淡化教师动用权威的意向,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教师就可以不用逼迫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教育,师生之间交往的困难也就容易化解了。做到赢了尊严,赢了孩子,这才是我们教师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编号:12    学科:美术

案例1分析:

别人眼里的“坏孩子”

人之初,性本善,特别是孩子,他们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一代人,他们的人格正在形成中,不能早早给她们定性,我们以往对人的评价往往用“好”、“坏”、“差”来评价一个人,这是片面的,也是不公平的。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有个性的孩子,在行为习惯上都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因为他们是孩子,需要我们老师、家长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教育,更何况是家庭有问题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分离给他的心灵带来打击,因为父母的关心少了,这样的情况我们更应该给这样的孩子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关注他们的内心,给她们以内心的动力,帮助他建立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中我们应该用赏识的眼光来看人,用鼓励、激励的方法来教育人。案例1中别人眼里的“坏孩子”这样的评价是因为别人只看到了他的缺点,没有深入地了解这个孩子,很不公平地把他的一些问题放大,而孩子的继母是一个很有心的人,她不仅仅只看到了孩子的坏习惯,还找出了孩子的闪光点,说明继母使用赏识的眼光在看孩子,给孩子鼓励,让孩子找到自信,从而才能让孩子有动力一点点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才有信心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所以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鼓励、激励孩子的重要性。

 

 

案例3分析:

一位被学生接受了的女教师

家庭和事业都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家庭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一个小的单位,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一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处理好家庭关系,是我们良好生活的保证,会让我们有更好的动力来工作、学习。

事业对我们来说是实现自我价值,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事情。

面对家庭和事业我们应该做好平衡,让家庭和事业相互促进。

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是选择了一份伟大光荣的事业,我们应该尽力做好,因为我们对事业对工作的态度不仅仅影响我们个人,而且影响孩子的成长,影响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这是多大的责任,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教育者,你的一言一行,你的状态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我们只关心家庭问题,而不思进取,不认真工作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作为教师这一职业,也给予我们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平台,一位好的老师是受人尊重的,学校给我们了这一平台,我们就要尽力做一个学生喜爱、家长尊重的教师。

做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认真备课,才能上出精彩的课,了解学生,教法要灵活、多样,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让学生有兴趣,特别是对于我们美术教学更应该充分展现美术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美术课,才能学好美术,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不要单一,形式要多样,让学生在评价中有收获,受到鼓励。

 

 

 

编号:13    学科:语文

案例1分析:

让“坏孩子”成为我的骄傲

读着案例一中对“坏孩子”的描述,我不由得想到了班上的“问题学生”:打架、骂脏话、小偷小摸……这样的孩子让老师操碎了心,费尽了心力,或许收效甚微。可戴尔·卡耐基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懂得欣赏他、引导他、教育他的继母,并最终成为著名的企业家和教育家。

掩卷长思,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有着怎样的缺失呢?每个班级体中成绩落后的、行为习惯差的、品行恶劣的学生,不也被我们冠以了“坏孩子”与“差学生”的名号吗?但这样的判定的确有失公允,还记得,集体活动中,正是这些孩子的热情带给自己温暖;还记得,病痛时,正是这些孩子的嘘寒问暖让自己幸福;还记得,毕业后,正是这些孩子的恋恋不舍让自己满足……这时候的他们,何尝会让人想到“坏”,提到“差”,心中感受到的不过是属于孩子的纯洁心灵。此时,老师又何尝不会感到“后悔”与“遗憾”呢?

正如新课标中写到的那样“要注重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如果我们也能像卡耐基的继母那样,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不要一棒子将学生“打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今天的表现;用灵活的方式引导暂时“迷路”的学生,用宽容的心态帮助屡屡犯错的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难道不能呈现出一种和谐、欣欣向荣的态势吗?

关注“坏孩子”,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赏识,把他们身上被忽略的优点发挥出来,在班级中营造能让他们自尊自信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老师的发自内心的信任与激励将会成为“坏孩子”转变的巨大内推力。正如卡耐基的继母说的那样:“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我们作为育人者,更应将心放到这些孩子身上,持之以恒,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去走进他们、感染他们、帮助他们,最终转变他们,让这些大部分人眼中的“坏孩子”成为我们的骄傲,成为我们最优秀的学生。

卡耐基的继母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我想这一案例的意义莫过于提醒我们每一个为师者不要轻易为孩子“贴标签”,因为“坏孩子”也能成为我们的骄傲,选择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手中!

 

 

案例3分析:

做“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案例三中为我们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为师之道。A老师没有摆正自己的职业位置,没有把教育的主体——学生装在心中,才会在家庭出现问题后,不思进取,不思工作,说明这位老师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B老师却恰恰相反,她有着极强的责任心,视教师职业为使命,因此她对工作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均能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去对待,是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两位教师的不同做法就像两面镜子,让我反思。因为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喜欢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我选择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但在附小那么多年的工作中,我一直保持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热爱吗?扪心自问,我也退缩过;有过后悔;有过挣扎。但,我坚持了下来。可“坚持”能等同于“称职”吗?不,不能!要怎样才能做一名如同B老师般称职的小学教师呢?我想结合自己从教十多年的经历从以下四方面谈一谈;

一、“爱”是不变的主旋律。无论何时,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就是选择了一份与“爱”同行的工作。没有对学生的爱,怎会有对学生心理的揣摩,怎会有认真批阅作业的动力,怎会有因材施教的激情?没有对教书的爱,怎么会有三尺讲台默默耕耘的幸福,怎会有潜心备课的心思,怎会有眉飞色舞授课的喜悦。所以“爱”是当好一名教师的中心。

二、“德”是“传道”的主核心。“德高为师”,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师德高尚的人,不以自己的私心、私利影响学生,而应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教学生成“才”,这才是为师的根本。

三、“勤”是“授业”的主任务。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师每天要处理的事千头万绪,除了备好课、上好课、批好作业外,还有诸如处理各种冲突状况,解决各种思想问题等任务,因此做一名勤奋的老师,每天都能以百倍的精力与昂扬的斗志去工作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四、“才”是“解惑”的主支柱。孩子们的小脑袋瓜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教师要让孩子信服,自己必须时时充电,让自己的知识能时时更新,这样才能应对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成为让孩子们佩服的老师,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总之,我们要从思想上热爱教师这一职业,从行动上为干好这一职业做足准备,才能成为B老师那样让学生喜爱、家长称赞的好老师!

 

 

 

编号:14号    学科:语文

案例1分析:

爱就是教育——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在案例一中的“别人眼里的坏孩子”片段中的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的那个人看似“坏孩子”的人却成为了却成为了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教育家卡耐基。在我们的生活或和教育中我对坏孩子和差生是这样认为的,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善良的,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有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要让这些看似“坏孩子”和“差生”的孩子成为自信、成功的人。这首先离不开人的爱,这里包括家长、老师的关爱。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我十多年的教学中深刻的体会到要用爱心浇灌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我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只要你用爱心,耐心和细心,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并用夸大甚至用放大镜去放大他身上的闪光点,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的。卡耐基的母亲就是这样的,充分发挥了她的聪明才智,才是卡耐基这样一个坏孩子成为一个企业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