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沙中迎来了教育的春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8-10-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刘春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迎来了教育的春天,沙洋中学的广大教师也同全国的知识分子一样,压抑了多年的工作热情如火山般地喷发出来。最著名的是当时的“七个一精神”,即一天工作12个小时,一年工作12个月,一本教本,一支粉笔、一杆铁笔、一张蜡纸、一块钢板。从1978年至1983年,沙洋中学的高考升学率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每年高考大多数学科沙洋中学的成绩都列荆门县(市)榜首,升学率最高,录取人数也最多。1983年的高考成绩特别突出,其中张耀琴同学夺得荆州地区理科状元,有4人分别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牌大学录取。沙洋中学初中部的成绩更是骄人,1983年中考,沙洋中学获得了6个单科第一的好成绩。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沙洋中学教学质量滑坡,各方面都开始走下坡路。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文革”的影响和行政区划的变更,加上人才流动机制变得宽松,师资流失严重;更严重的是行政干预教育,沙洋地区的中考高分成绩的学生被拔走;当然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如学校战略定位不当,坚持不招收复读生等,导致升学率下降。特别是1989年——1991年是沙洋中学历史上最艰难的三年,高考升学率不足10%,(中考)高分学生招不进来,教师人心思走,学校声誉下降。       1991年,荆门市政府和荆门市教委正式发文,沙洋中学下放沙洋区管辖。从这一年起沙洋中学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该口号由沙洋中学第15任校长唐西胜于1996年提出,民国时期为第一次创业)。时任领导班子首先明确学校定位,即“县(区)一中”,接受沙洋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在资金、师资、生源方面要求区领导给予大力支持。其次,解决根本性问题即生源问题,如1991年暑假,时任校领导带领一班人四方求拜,慷慨陈词,据理力争,动用区委、区政府的力量,说服了市政府和市教委相关领导,在全市中考分数前300名学生中给沙洋中学留下50人,办了一个“尖子班”,俗称“切块版”。1994年这届“切块版”高考初见成效,覃超同学考取了清华大学。因为有了名校效应,沙洋中学招生工作就不像前几年那么艰难了。1996年春,唐西胜就任沙洋中学校长,他上任后着重抓了以下几件工作:一、创造条件恢复“省重点中学”(省示范学校);二、大手笔进行校园基础建设,使学校成为了一所“园林式学校”;三、规范管理,完善年级组负责制;四、开办“励志班”。从1991年——2000年的十年间,学校又开始走上坡路,高考升学率不断提升;上级授予了学校各种奖项;优秀教师纷纷要求调入沙洋中学;招生火爆,在校生人数不断创新高。       总之,这一时期学校发展的路径是一段“马鞍型”道路,即U型道路,恢复高考后前几年沙洋中学雄风犹存,80年代末90年代初步入低谷,随着改革的深入,90年中后期再次崛起。       在世纪之交,沙洋中学走出了历史的低谷。此时,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团结,教职员工爱岗敬业,校园建设美丽如画,处处充满了活力与生机,也吸引本县及周边广大学生就读沙洋中学。那时正处于初中生人数的高峰,全县(区)有超过万人的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而沙洋中学录取学生人数包括调剂生在内最多只能招1300人,生源充裕。此时唯一遗憾的是沙洋中学从1994年以来再没有学生考取北大清华等名校了。没有名校效应,学校的影响力就不够强大,就无法招收成绩顶尖的初中生来沙洋中学就读;而没有好“苗子”,要培养出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就更有难度,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因果循环关系。为此,学校想了很多办法。       一、从办复读班突破。80年代中后期,沙洋中学不招收复读生吃了大亏,自己辛辛苦苦培养三年的学生流失他校,增加竞争对手的升学率。沙洋中学复读班开始在校内办,后来又拉到校外办,并挂牌“沙洋县补习中心”,县内外广招生源。校领导非常重视,安排一名副校长驻点“补习中心”并参与带课,选派优秀教师到“复读中心”任教。2002年高考,办复读班初见成效,除了在高考中为学校贡献升学率尤其是升入重点大学的学生人数猛增外,而且有周叶胜同学考取了北京大学。第二年即2003年,一下子有了两位学生周勇、刘波分别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竞争势头直逼荆门市的省重点中学,而同年兄弟县市中学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大多“剃光头”。       二、创办“京华英才班”。2000秋,原校长唐西胜调沙洋县教育局,杨兴虎接任校长,他考虑到依靠复读生冲击名校争夺生源不确定性太大,想从高一开始走自己培养“尖子生”的道路,于是着手创办“京华英才班”,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各一字,意为培养能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高材生。班额采用小班制,每班学生人数不超过40人,严把入门关,招高分学生,配强大的师资力量,采用优化的教学计划。但创办这样的班却遭遇了很大的阻力,主要是来自市领导和市教育局及市重点中学。但最后经过努力做工作才使“京华英才班”得以办成。2004年,首届“京华英才班”初见成效,理科班均分621分,高出全省一本线60分;文科班均分588分,高出全省一本线53分,其中王健、徐玲玲分别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后第二届、第三届……“京华英才班”都取得了很好成绩,成为了学校的一大品牌,影响很大,也引得其他学校纷纷仿效,实行小班制。       2002年,杨兴虎校长生病住院,副校长张金兵主持学校全面工作;2003年,张金兵被正式任命为校长,杨兴虎改任党总支书记。张校长上任后提出了“三本理念”作为办学的指导方针,即“学生为本、教师为本、发展为本”。学校建设了一支思想和业务素质优良,勇于改革,团结奋斗的干部和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科学、规范,运转有序有效;教育教学工作突出了德育为首,积极探索“自主教育”,开创了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坚持了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进一步探索中;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优美、浓厚的育人环境已经基本形成。       2003年,学校的重点工作是围绕“省示范高中”的评估验收。2003年11月23日至2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对沙洋中学进行了评估,沙洋中学以94.78%的高分顺利通过了湖北省示范高中的评估验收。       从2002至2006年,是沙洋中学“二次创业”的收获期。学校连续五年有9名学生考取了北大、清华,这对一所“县一中”来说,也算创造了奇迹。此时,学校不仅仅局限于只抓尖子层学生,而是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办学理念得以充分落实。所有班级均有外籍教师授课,全体学生均能享受“外语实验班”的教育资源。“大众教育”的办学模式使学校这几年本科上线率均保持在80%以上。“英才班”有学生上北大、清华,但普通班的教学业绩一点也不逊色。如2005年有600多名调剂生过本科提档线;非“英才班”学生朱柳笛同学以134分获得全市文科语文最高分并考取武汉大学;郑勇平同学考取中国人民大学;许明星同学考取国防科技大学……普通班的学生高考能考600多分并被录取到武大、人大、国防科大这样的大学,其难度并不亚于“英才班”学生上北大、清华。对于学科发展不平衡但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学校集多年特长生培育之经验,集中优质教育资源,精心培育,文化课和专业课双管齐下,使一大批有体、音、美特长的学生能升入高校深造。2006年,沙洋中学特长生专业考试成绩辉煌,有2名同学通过飞行员身体复试;有1名学生入围清华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音乐生全部合格;体育专业测试全省第一,6人过90分,有5人入围武汉体育学院前50名,109名美术生中有2名同学拿到中央美术学院专业合格证。       2007年9月,张金兵校长调荆门市龙泉中学;10月,原副校长罗家忠被任命为沙洋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杨兴虎任总支书书记。在校党总支和校委会的领导下,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继续贯彻“三本”办学理念。二、实行“三横九纵”的扁平化管理网络和“六大”数字化管理评估机制。三、开展“最受欢迎老师”和“十佳学生”的评选活动,这项活动从2009年开始。四、开办家长学校,双方联动共促学生成长,活动从2010年开始。五、选派优秀教师前往青海支教,与青海省的市县合作办学。六、中外合作办学,2014年10月,沙洋中学日语班首次开班。七、构建“三导三学”教学模式,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2008——2017年,沙洋中学狠抓教研教改,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这十年的高考中,先后有肖瑞、郑小川和肖迅东3人被清华大学录取,陈星月、陈丽君和王希雅3人被北京大学录取。重本上线人数共有 2777人,本科上线率平均在80%以上。学校多次被评为荆门市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延续了沙洋中学“二次创业”的辉煌。       2017年秋,罗家忠校长调离,原副校长唐青山接任沙洋中学校长。唐校长上任近一年来,坚持“学生为本、教师为本、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走“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强校”之路,以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特色校园”为目标。校园平安稳定和谐,内部管理民主规范,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学校遭遇困难、各方面条件不利的情况下,沙洋中学2018年高考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实现了预定的各项目标。其中王希雅同学高考成绩681分(理科),录取北京大学;宋灵玥同学671分(文科),录取复旦大学。       沙洋中学已走过八十年的光辉历程,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沙洋县委、县政府和荆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在学校新的党委和校委会班子的带领下,将继续延续这一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