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通州区上学期期中考试作文的审题及范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8-11-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理型语文·邢举相


 

2019届通州区上学期期<a href=http://www.00-edu.com/edu-info-582-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中考</a>试<a href=http://www.00-edu.com/edu-info-552-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作文</a>的审题及范文
【试题回放】(50分)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很多时候,人看到的不只是美丽的大自然,还看到了自己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句“拂开大草原上的草,吸着它那特殊的香味,我向它索要精神上相应的讯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审题】:隐话题作文

话题为大自然与内心世界。

话题走向:辩证统一。

1、可以谈大自然给予人的精神体味;

2、也可以谈人的精神世界对于自然的作用。衍生出范文一这样的谈在大自然中难以得到精神收获的主题;

3、大自然与人的精神世界的相互作用。

 

 


范文一:             一花一世界,一景一心境

子萱

立意角度:人的精神世界对于自然的作用。
    人本只是世间万物苍生中的一种,却应具有思想而变得特别。历经千百年沉浮交替,人们渐渐夸大这种特别,自命不凡,认为拥有独立思维的自己可以控制一切,战胜一切,甚至自然。但思想是虚相而存的,它本就应自然万物而产生,并依附于自然之不朽而得以留存于世。
    观察和感知让我们有了思考,思考构造了我们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铸成了我们精神的宿所,而精神使我们的灵魂不灭,所有的开始是观察与感知,我们在何处观察感知呢?在自然之中。
    你是否为春花之绚烂而驻足,为夏虫之高鸣而侧耳,为秋叶之入泥而感慨,为白雪之染世而震撼。你一定有,因为人本生活于自然之中,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不在牵动着你的思绪。你观察并感知着这一切,但尘世的庯碌和琐碎使你仅仅停留于此。你没有思考,又或者说,你的思考仅停留于物象表面。
    所以你没有和老子一样从世间最为平凡的水中悟出其博大与灵动。也没有像佛祖一样从于一花一木中悟出世界知晓浮生。没有深刻的思考就不会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白鹭见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所以智者内心世界往往会比外在的所处更加无尽高远。拥有如此深邃心境的人必然拥有凌于万物的精神。
    人们常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最开始的自然事物中。陶潜的菊,太白的月,永叔的醉翁之亨,东坡的亦壁之景。他们在自然万物之中升华了心境,体现了精神。
    精神的永存使得他们的灵魂不朽。千百年来,他们的思考带给了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这也是人类文明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
    如今的人类社会失去了太多朴实本真却必不可少的东西,对于物欲的追求限制了我们与自然的交流,也就是与真正的自的内心世界的交流。也就造成了当代人情感归属和精神依托的强烈缺失。没有得以继续流传的精神文明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请多分出一些时间吧,留给自然,也留给自己。
【理型语文批语】

立意应该是:当代人情感归属和精神依托已经缺失,难以通过大自然觅得精神上的抚慰。但是,这个观点没有旗帜鲜明地提出来,而是靠阅读者自己去总结、品味。高考作文是在考核考生的思维能力,不是考验阅卷者的总结与领悟能力,本末不能倒置。只要在开头部分提纲挈领地提出该观点,就会化腐朽为神奇,出现精彩的反转。

所以,议论文的本质就是提出一个结论,然后去证明这个论断结果去。没有结论呈现,你在论证什么?这是符合客观规律和逻辑推演顺序的。

再:题目与立意没有丝毫关联。

 

范文二:                 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佚名

 

立意角度:大自然给予人的精神体味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我们依然能够从大自然中索取到精神上的相应的讯息。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而得到了精神上的收获,成为现代人的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张开双臂,拥抱自然,最终得到心灵的愉悦,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一览纵山小的豪情,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很美好了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及。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去年的“APEC蓝”也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

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张开双臂,拥抱”是感知自然的方式;“张开双臂,拥抱”也体现了对自然的热切向往之意——对自然“张开双臂,拥抱”,其目的就是为了从大自然中汲取到精神上的收获。文章内容切合题意。

文章思路严密。文章在第一段引述材料提出论点后,读者自然要问:现代人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拥抱自然”?第二段、第三段便依次作了回答: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古人为我们做了表率。紧接着,第四段写到:“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既是感知自然的目的,也是感知自然的效果。第五段还是从感知自然的效果这个角度来论说感知自然的好处——悦目舒心。接下来第六段提出:自然虽美,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唯有这样,我们拥抱的才是一个纯净无暇的自然。文章最后回应开头,又冉然升华: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儒家境界。

 

范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