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教子·朱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1-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中国传统思想史上承上启下的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朱熹从小在父亲指导下学习,后又广拜名师。他聪颖又勤奋,学识过人。朱熹从事讲学四十余年,有非常丰富的教育经验,他对子女的教育也有自己的方法,在《与长子受之》一信中表达了他的家庭教育思想。比如这一段:“在住所里与人相处时,一定要懂礼貌,尊重别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千万不可以目中无人,高傲自大。言行不可以放肆,说话之前要考虑清楚了再说,不可语中带刺,也不能说粗话、脏话。对人说话要谦和,不能说一些狂妄自大的话,在公共场所不可嬉笑或大声吵闹。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谦虚,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对别人要恭敬,盛气凌人、趾高气扬是要不得的,那样做只会往自己脸上抹黑,别人也会因此看不起你,不尊重你。”儿子看罢父亲这一番感人肺腑的教导,决心除掉旧习,好好学习,毅然走上求师正途。

有一天,朱熹把儿子朱在叫到面前,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地说:“你现在已经长大了,总待在家中是不行的,你应该离开我到外地访求名师,以便使自己的学问更有长进。”


朱在听后,大惑不解,就说:“我经常看到许多人不远千里前来向您求教,我也曾多次听人说您是当今最有学问的人,为什么我还需要离开家另求老师呢?”

朱熹说:“你还年轻,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让我先从自己的经历说起吧……”

原来,朱熹的父亲朱松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朱熹刚会说话时,他就教儿子认识自然景物,并学习儒家经典。后来朱松因反对秦桧的投降卖国政策被逐出朝廷,不久含恨病逝。临终前朱松把儿子叫到面前说:“你一定要努力上进啊,胡原仲、刘致中、刘彦冲三人学识渊博,根基深厚,才学远在爹之上,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前去拜他们为师。”朱熹遵从父亲的教诲,后来徒步数百里求访名师,从而使学问大有长进,终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在生活方面,由于父亲朱松早逝,全靠母亲一人劳作维持生计,所以生活非常清苦,常常没有饭吃。后来朱熹做了官,并成了有名的学者,仍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有时要向人家借贷才能维持生活。许多年轻人慕名来求教,朱熹也只能拿豆麦干饭和青菜汤来招待他们……朱熹的回忆使朱在受到很大启迪,朱熹又说:“一个人老待在家中,很容易被生活琐事缠住,并被亲人的温情所牵绊,这样就很难在学问上有长足的进步。自古以来,都是名师出高徒,光靠父母教诲是不够的。即使父亲的学问再大,只凭父教子学,也难以育出英才,因为父母很难做到对子女严格要求。因此,你应离我膝下,千里求师才对啊!一个年轻人,不到外面吃点苦,是不容易长进的。”


朱在听完父亲的解释,渐渐地明白了父亲的用意,过了几天,他就离开父母,到外地求学去了。儿子临行之前,朱熹又想到:孩子独自在外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而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甚大。他连夜提笔书写了一段话,专门告诫儿子要慎重交友,大意为:与他人交往,应当慎重选择朋友,虽然都是同学,但也不能没有亲近疏远之分。谁亲谁远应当先向先生请教,听从先生的指导。大体说来,为人敦厚、忠诚、讲信用,又能勇于改正自己错误的人,就是有益于自己的好朋友。那些谄媚奉承、轻薄放荡、粗野傲慢,教唆他人做坏事的人,就是对自己有害的坏朋友。这些你必须牢记于心,万不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放松警惕,堕落进小人的行列,到那时候,即使有再贤良的师长,也没有办法救你了。

朱在谨记父亲的教导,外出求学,进步很快,终于学有所成,后来官至吏部侍郎。朱熹一直认为为人要从“勤、谨”二字着眼,以“穷理、正心、修已、治人”为根本,做人治学都要勤奋刻苦,敦厚忠信,见善思齐。这种教育理念很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