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精品资料2:11个高频考点详解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频考点二、活用词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寘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初,晋侯使士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慼,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彼斩其祛。逐出奔翟。

(节选自《左传·僖公五年》)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郤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

(节选自《左传·僖公六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祭之地,地坟 坟:像坟一样隆起

B.被此名也以出被:遭受,蒙受

C.君其修德而固宗子固:巩固

D.夷吾不能守,盟而行     盟:在结盟时

【答案】D

【解析】A项,“地坟”,“地”是名词,作主语;“坟”是名词,但在这个句子中要作谓语,由此判断“坟”在此句中是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像坟一样隆起”,故该项解释正确。B项,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蒙受了不好的名声,且“被”本就有“遭受,蒙受”的意思,故该项解释正确。C项,“固”后有名词“宗子”,结合语境可以判断“固”应该是动词,这里说的是“巩固宗子的地位”,由此可以判断“固”解释为“巩固”正确。D项,“盟”后有“而”和“行”,“行”是动词,可以理解为“逃跑”“离开”,“而”表顺承,由此推断“盟”是动词,解释为“结盟”,故该项解释为“在结盟时”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项。

参考译文 

当初,晋献公想把骊姬立为夫人,便用龟甲来占卜,结果不吉利;然后用蓍草占卜,结果吉利。晋献公说:“照蓍草占卜的结果办。”卜人说:“蓍草占卜不灵验,龟卜很灵,不如照灵验的办。再说卜辞说:‘专宠过分会生变乱,会夺去您的所爱。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过了十年还会有臭味。’一定不能这么做。”晋献公不听卜人的话,把骊姬立为夫人。骊姬生了奚齐,她随嫁的妹妹生了卓子。

到了快要把奚齐立为太子时,骊姬早已和中大夫有了预谋。骊姬对太子申生说:“国君梦见了你母亲齐姜,你一定要赶快去祭祀她。”太子到了曲沃去祭祝,把祭祝的酒肉带回来献给晋献公。晋献公在外打猎,骊姬把祭祀的酒肉在宫中放了六天。晋献公打猎回来,骊姬在酒肉中下了毒药献给献公。晋献公洒酒祭地,地上的土凸起成堆;拿肉给狗吃,狗被毒死;给官中小臣吃,小臣也死了。骊姬哭着说:“是太子想谋害您。”太子逃到了新城,晋献公杀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有人对太子说:“您要申辩。国君一定会辨明是非。”太子说:“君王如果没有了骊姬,会睡不安,吃不饱。我一申辩,骊姬必定会有罪。君王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乐。”那人说:“您想出走吗?”太子说:“君上还没有明察骊姬的罪过,我带着杀父的罪名出走,谁会接纳我呢?”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上吊自尽。骊姬接着又诬陷重耳和夷吾两个公子说:“他们都知道申生的阴谋。”于是,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来:xxk.Com]

当初,晋献公派大夫士为重耳和夷吾修筑蒲城和屈城,不小心,在城墙里放进了柴草。夷吾把这件事告诉了献公。晋献公派人责备士。士叩头回答说:“臣下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忧愁就会随之而来。没有战事而筑城,仇敌必然借以守卫。’既然仇敌会来占领,又何必那么谨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这是不敬;加固仇敌的城池,这是不忠。失去了恭敬和忠诚,拿什么来侍奉国君呢?《诗》说:‘心怀德行就是安宁,同宗子弟就是坚城。’国君如果能修养德行并巩固宗子的地位,有什么城池比得上呢?三年之后就要用兵,哪里用得着那么谨慎?”士退下来后作了首诗说:“狐皮袍子毛蓬松,一个国家有三位主人,我该跟从哪一个?”

到太子申生被杀害的灾祸发生时,晋献公派寺人披去攻打蒲城。重耳说:“君父的命令不能违抗。”于是他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敌。”重耳翻墙逃走,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于是逃亡到了翟国。

(节选自《左传·僖公五年》)

鲁僖公六年的春天,晋献公派贾华去攻打屈城。夷吾坚守不住,与屈人订立盟约后出走。夷吾准备逃往狄国,卻芮说:“你在重耳之后逃到狄国去,这证明了你有罪,不如去梁国。梁国靠近秦国,而且得到秦国的信任。”于是夷吾去了梁国。

(节选自《左传·僖公六年》)

【知识储备】

1.名词的活用

(1)活用为一般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名词。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如: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句中的“籍”和“封”原来都是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分别解释为“登记”和“查封”。

②数词作状语+名词。如: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句中的“目”原来是名词,解释为“眼睛”;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递眼色”。

③能愿动词+名词。如: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的“刃”原来是名词,解释为“刀刃”;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杀”。

④所+名词。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句中的“罾”原来是名词,解释为“渔网”;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用渔网捕”。

⑤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语,而名词又处于谓语中心语的位置,那么这个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句中没有动词,我们就可以推断“军”应是动词,“驻扎”的意思。

(2)名词作状语。

①表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

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句中的“翼”作“蔽”的状语,解释为“像翅膀一样”。

②表动作行为(或待人、接物)的态度、方式。如: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句中的“兄”作“事”的状语,解释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③表动作行为的工具。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句中的“箕畚”作“运”的状语,解释为“用箕畚”。

④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如:

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的“廷”作“见”的状语,解释为“在朝堂上”。

⑤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如:

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

句中的“北”作“还”的状语,解释为“向北方”。

(3)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这个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翻译时应译成兼语式。如:

宦士三百人于吴。(《勾践灭吴》)

句中的“宦”用作动词,解释为“使……担任官职”。

(4)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也是名词必带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句中的“鄙”用作动词,解释为“当作边邑”。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明显地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

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句中的“继”用作名词,解释为“继承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使+对象+动词。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句中的“亡”解释为“使……灭亡”。

(3)动词的为动用法。即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如: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句中“死国”中的“死”解释为“为……而死”。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等字或数词。如:

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句中的“乏困”用作名词,解释为“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句中的“短”用作动词,解释为“陷害,说别人的坏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句中的“弱”用作动词,解释为“使……弱小”。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