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时间管理,不止是时间管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2-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着年龄增长,自我认知水平年年提升,到小学之后可以达到习惯。

孩子的时间管理,不止是时间管理


那么“自我要求”呢?

“自我要求”要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增加了自我掌控的主动性。

这也需要两点,一是孩子对自身能力有自豪感;二是孩子能做到自我控制。

对于自豪感,也就是心理学上提到的“自我效能感”,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一个人一生,最容易前行的方向,就是真实体会到“我能行”的方向。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擅长学习,擅长哪方面学习,因此不容易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父母就是需要潜移默化让孩子感受到,“我能行,我很擅长学习”,从而让孩子对于自我成就有自豪和期待。想让孩子产生这种自豪感,也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对话。

例如:“哇!你能把这个拼图拼起来啦!半年前还不会呢。”

“呀,这是你自己搭的吗?太惊人了!”

“你已经理解了几十和几百,也太棒了!。”

“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简直了不起。”

“对,你说得对,你的逻辑推理不错。”

这个世界上,其实所有小孩子的认知进步轨迹都是差不多的。区别只在于,一部分孩子懵懵懂懂就长大了,另一部分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感觉“我好棒”。

进一步,如何让孩子把这种自豪感转化为自我要求呢?

重要的一步,是让孩子把成就归功于自我。也就是说,让孩子不仅感觉到“我在进步”,而且将进步归因于“是因为我自己努力想办法”。人格研究中曾发现,一个稳定高自尊的人,会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稳定性因素。

父母有的时候教孩子一些东西,很期望瞬间看到效果,也就是“我一教,你就学会了”。但这种瞬时学会反而难以给孩子自我成就的归因。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按指令做事情,是很难产生“我好棒”的成就感。只有自己琢磨来琢磨去,把一个东西做成了,才会有自我的强烈满足。

因此,父母需要让自己耐心下来,不急于求成,功劳退隐,让孩子自我成就。

我并没有教孩子写字、写数字,某一天问她,你会写3 吗?她开始自己回忆3的样子,最后自己试了半天,在纸上画出歪扭的1,2,3,当时她简直喜出望外,在房间里大声喊,“我会写1,2,3啦!我会写1,2,3啦!”那种喜悦,蔓延整个房间,我们一起庆祝了很久。如果是从一开始一笔一画教她,并严格督促完成,她是无论如何不会有这种喜悦的。

这就是自我归因的喜悦。

在自我归因的基础上,逐渐让孩子理解努力的意义,才有意义。


孩子的时间管理,不止是时间管理


最终,如果我们能把所有这些润物无声的对孩子自我的培养,汇总成为ta的自我激励,那么未来长久的人生路上,孩子会走得自主得多。

我们期望达到的状态是:孩子并不是因为父母的威吓、新年的糖果、玩耍的自由、严苛的时间表而努力写作业,而是为了ta对自我成就的期待而努力。后者是由内而外的动力,持久不息的原动力。

想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让孩子建立“我能行”“我努力就会更棒”的底层信念。这并不是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念,它要求孩子多次体会到自己努力和成就的联系,才能慢慢建立起信念。

从时间段上,从两三岁开始就可以有意识培养,在四五岁到学龄前,如果问我有什么是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在我心里,就是这种自我感的培养吧。生活中问孩子“你需要妈妈帮忙吗?”如果孩子回答“不需要”,那就让ta自己做。

今天先说到这吧,以后有时间,还会更多聊一聊孩子的自我感知和内驱力的问题。

总而言之,当我们督促孩子写作业,我们需要问问自己:我们想达到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

是“写完作业”本身,是让孩子懂得“遵守时间表”,还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掌控”?

这就好比开车。如果目标是到达终点,那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父母做司机,孩子做乘客。如果目标是学会开车,那么父母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孩子做司机。孩子也许一开始开不好车,但这是学会开车的唯一途径。父母忍不住自己爬到司机的位置上,让孩子一直做乘客,最终抱怨孩子怎么还学不会开车。不啻为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