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赏析手法技巧探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荷花图

刘刈

陶章甫正待离开,只听“吱扭”一声门开了,但见门口站着位清瘦男子,面貌奇古,酡颜满面,微睁二目,恰似陈老莲画中人一般。

“在下陶章甫,慕名拜会!”

男子错愕不已,望着陶章甫脸色木然。

章甫笑道:“就让我这么站着吗?”

二人在阴暗狭小的东屋落座,章甫四下打量壁上字画,暗自道:果然高手!

没等章甫开口,男子涨红脸,高门大嗓地说道:“不错,就是我韩闻轩冒仿了您的画!”

二人不再说话。少顷,陶章甫打破沉默:“我在琉璃厂买了韩兄一幅荷花画,笔笔化刚为柔,功力已入化境!虽署着我的名字,画却丝毫不逊于我啊!”

原来,陶章甫在四宝斋看见一幅钤着自己印章的荷花图,越看越喜欢,却想不起是自己何时画的,观看良久发现一处破绽——画上闲章他已不用,仿冒无疑。不过,他还是由衷佩服这个造假者。翌日,顺藤摸瓜,找到韩宅。

韩闻轩再次涨红脸:“先生言重。冒先生大名也是生活所迫,还望恕罪!”

陶章甫指着四壁:“韩兄画技如此高超,为何要去模仿别人?”

韩闻轩苦笑:“一言难尽呐!”

话说从头,这韩闻轩书画无师自通,年轻气盛到北京寻发展,但想在京城书画界有所作为谈何容易。为了生存,韩闻轩给人画插画、画海报,收入微薄,遭了不少白眼,心中郁闷无从宣泄,渐渐养成酗酒的毛病,蹉跎多年,不名一文。父母相继离世,妻子受人欺负,儿子体弱多病,韩闻轩赚钱养家的想法越发迫切。最终,他找到当初让他不齿的画贩子,以冒仿名人字画糊口。

陶章甫一声长叹。他拿出几张银票:“此来想订几幅韩兄的画,不知意下如何?”

“先生取笑!银票还请快快收起,否则就是打我的脸啊!”

陶章甫思量片刻,收起银票:“也好,君子之交淡如水。”

二人重新落座,相谈甚欢,竟有相见恨晚之感。此后,常在一块切磋书画,渐成莫逆之交。

“关于绘画,想对陶兄进一直言。”

“韩兄但说无妨。”

“吾兄之画,苍浑秀润,笔法精湛娴熟,只是绘画至境画气不画形,先生这一段时期气局稍显局促。”

“韩兄一语中的!”陶章甫深知自己疲于应付客户,画艺停滞不前,这番话可谓真知灼见,肺腑之言。

陶章甫话题一转:“韩兄是怎么把画仿得如此真假难辨的?”

“唉,陶兄权当笑话听了:造假手段千奇百怪,第一种是以真迹为底本,真刀真枪拼实力。但每人画功不同,有人虽在构图、着墨类似,往往有形无神,稍加甄别,真假昭然若揭!”

“韩兄最擅此类啊。”

韩闻轩不好意思地摆摆手。

“第二种是换颜术,对照真迹改动增减,假画面目一新,很容易糊弄人。”

陶章甫点了点头:“颠倒是非、混淆视听反而更好欺世骗财。”

“这第三种是用印章骗人,利用人们崇拜名家的弱点……”

陶章甫瞠目结舌:“韩兄真是给我上了一课!”

此后,陶章甫越发认可韩闻轩的画艺和为人,每有书画雅集也叫上韩闻轩,尽己所能全力帮助。韩闻轩心怀感激,振作起来,不再酗酒。

陶章甫给韩闻轩引荐了一个南洋烟草商人年启庚,年启庚很爽快,当下表示会出一大笔钱收购韩闻轩的画。韩闻轩喜出望外,把自己关在房里没日没夜地画。很快作品完成了,他请陶章甫来家里赏画,陶章甫看了也很兴奋、满意。

交画的日子到了,韩闻轩这天穿戴整齐,把庭院打扫得一尘不染。晌午,一个人提着个鼓鼓囊囊的包走进庭院:“我是年老板的秘书。”

“哦,是……画已备好,请您过目。”

“不必,画我们不要了!订金不需退,这是违约金,你拿着吧。”说罢,从包里掏出个纸袋。

韩闻轩一时张口结舌。

“我们老板说了,诚信是立身之本!既然当初他答应订你的画,我们就会按合同办事。年老板听说了韩先生做过的一些事,我们老板虽说大人有大量,但向来不与苟且造假之徒有瓜葛。画如其人,自然也就不必收藏这些画了。”

见对方不接钱,他便放在画案上,转身就走:“韩先生好自为之!”

韩闻轩低下头,含着泪,咬紧牙关,直奔内房,取了酒壶,推门而去。第二天醉醺醺地回来,额头上还渗着血。他走进房内,把那幅荷花图撕个粉碎。此后,把自己关在屋内,不见任何人。

这两天陶章甫心神不宁,夜里梦到韩闻轩邀自己喝酒,伸手准备接过酒杯,韩闻轩却化作一缕青烟不见了。

翌日天明,陶章甫匆匆赶到韩家,只见韩妻泪眼婆娑地跪在灵前。陶章甫大惊,跌坐在地,痛哭失声。

韩妻拿出一张荷花图,乃是韩闻轩死前所绘。陶章甫凝视良久,悲叹道:“这幅荷花自成一家,无论茎秆花叶全以中锋行之,提得起,放得下,真是豪情满怀,书生本色,远超过我的啊!”

之后,有人多方求购韩闻轩的画作,但存世甚少。陶章甫提及此事,总是为之怅然。(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描写韩闻轩的外貌,虽寥寥数笔,却形神兼备,勾画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同时又暗示了人物酗酒的生活习惯。

B.陶章甫拿出银票向韩闻轩订画,思量片刻后又收回,细微的动作传达出陶章甫对韩闻轩微妙的试探,看他是否真是一个逐利之徒。

C.韩闻轩对画艺与造假的分析,让陶章甫感到“上了一课”,陶章甫由此意识到,很多人对他的追捧只是崇拜名家,并不辨真伪优劣。

D.小说善于利用细节展示人物心理,“低下头,含着泪,咬紧牙关”表现出韩闻轩内心羞愤、痛悔、委屈的复杂心理。

解析:选B 由原文可知,陶章甫这一细微动作是由前文韩闻轩所说“否则就是打我的脸啊”这句话引发的,其体现的是陶章甫对韩闻轩的同情与尊重。

2.(赏析标题)小说题为“荷花图”,这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答:                                                                      

解析:小说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设置悬念;起线索作用;烘托人物形象;突出主题等。如本小说中,荷花图作为线索,引发了韩闻轩与陶章甫、年启庚之间的交往故事,推动了情节发展。荷花图展示出的高超画技,烘托了人物形象。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象征着主人公韩闻轩的个性与人生经历,凸显了小说主题。

参考答案:荷花图是小说的线索,它引发了人物之间的交往故事,推动了情节发展。(2分)荷花图展示出韩闻轩高超的画技,烘托了人物形象。(2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主人公韩闻轩虽深陷生活泥淖,却用生命追求艺术的个性与人生经历,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2分)

3.同样欣赏荷花的品格,但陶章甫与年启庚对待韩闻轩的态度却迥然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陶章甫与年启庚对待韩闻轩的态度入手分析,如由陶章甫得知韩闻轩的遭遇之后,不仅不计较韩闻轩曾经仿冒过他的画,反而尽力帮助韩闻轩,可以看出其宽容大度,是真正懂得欣赏荷花品格的人;由年启庚仅凭韩闻轩曾经仿冒他人画作就武断地评价其画艺和为人,可以看出他并不懂得荷花品格真正的神韵。这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启示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点宽容与理解,社会的道德准则要遵守,但不能仅凭一面之词或一些经历就去武断地评价一个人的品格,不能以道德优越感去羞辱他人。

参考答案:理解:陶章甫宽容大度不计前嫌,同情韩闻轩的遭遇,看重其画艺和为人,是真正懂得欣赏荷花品格的人;(2分)年启庚鄙夷苟且造假之徒,但仅凭韩闻轩过往经历就武断地评价其画艺和为人,可见其并不懂得荷花品格真正的神韵。(2分)

启示: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点宽容与理解;人应该遵守社会的道德准则,但不能以道德优越感去羞辱他人。(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酒摊

夏天敏

日子漫不经心地把一切熏旧,熏得斑驳、残败、开裂、焦黄,人也不能幸免。昔日的戚爷早已被历史的风烟卷走,不留一点痕迹。现在的戚爷,是地道的戚爷了,头发枯白,满脸皱纹,眼睑下垂,两眼暗淡无光。几十年的光阴,他在这个小酒摊上把自己坐成了一尊颓败、松烂的雕像,但他依旧坐着,直到生命终结。  

儿子出落成当年的自己,身材挺拔,相貌端正。他终归是成才了,读完大学,留在省城的大机关。果然不负心血,没几年,他就成为最年轻的处长。女儿呢,花样的美丽,诗样的空灵,有体面的工作,在小城医院做医生。

为了不让他再去摆摊,家里和他产生了诸多矛盾。儿子休假回来,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接待小城的体面人物。现在,他们的庭院明丽芬芳,花儿常开不败……隐藏在儿子心中的,是爹的粗鄙,是那个小城深处癞疮一样的摊位。

戚爷誓死守住他的摊子,耐心的劝导,真诚的谈心,温馨的话语,痛苦的眼泪,统统无用。戚爷像坚贞的烈女,为了心中的那座牌坊,对任何威逼引诱都无动于衷。

年龄越大,那个信念越强;年龄越大,守望越坚定。这么多年,戚爷为了那个信念、那份守望闹了多少笑话。他去追过女人,多少次都是又尴尬又失落;他随时瞟女人,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是花痴,是好色之徒……

戚爷还有个怪癖,隔三岔五,他要到那面围墙下睡一夜。他用破披毡盖住了头,耳朵却支棱着,一有脚步声,立即掀开张望。戚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年在隆隆的枪炮声中,他和新婚不到半年的前妻在这里走散了。那时,天才蒙蒙亮,黑暗在小街里幽灵般徘徊,东方的一抹曙光,才轻轻吻住关帝庙前大槐树的末梢。

戚爷爱做梦,尤其爱做和前妻有关的梦。这个梦,似乎是一个故事中的片断,总是不停地出现,每次都惊得他冷汗涔涔,惶恐惊悚;每次都让他心生悲凉,久久沉浸在梦的氛围中。

把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梦和关帝庙下算命解梦的刘半仙说了,刘半仙说,这是一个人在等你,在找你,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人家要苦苦找你呢?戚爷不敢多讲,刘半仙的话让他更加坚信,前妻还活着,前妻一定会来找他的,在这座小城,在小街的这座宅院的墙下。

不知不觉,小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戚爷摆摊的地方,是老城里的古城区,这里陈旧、古老,这么个地方是不能开发的,就像一个年龄很大的老人,有了病也不能动大手术,一动就没命了。

可是有一天突然说是要拆迁了,拆迁就拆迁吧,能住上新房子当然好了。也有反对的,多是老年人,他们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年轻人呢,他们巴不得离开这个拥挤肮脏的环境。

其实他们不知道,县长和书记并没有要拆迁这片城区的意思,一个连工资都发不了的县没有实力来做这事,开发商看不上这里。是省城的一个厅级领导,在一次宴会中对小城的领导说,你们是父母官,关心一下我的老家吧。他说了他的意思,县长说主要是钱的问题。厅长说,这个嘛你缩小点范围,就搞关帝庙下面那片,钱的事,我帮你们协调。厅长正是戚爷的儿子,厅长为戚爷死守在小街那面老墙下摆摊的事烦恼不已。

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这里就成废墟了。在这片废墟中,徘徊着一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他孤独无助的眼里,流淌着无奈、凄苦、绝望。他顽强地寻找着,寻找那个他坐了几十年、守了一辈子的酒摊的位置。终于寻找到了,他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那残砖破瓦的土堆上。但轰隆隆的推土机响起来时,他还能坐下去吗?

他要坐下去,他要坚守那个等待,那个排遣不掉的梦。(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