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知的家庭教育丨如何解决孩子的拖延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3-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超限效应:为什么父母越催促孩子,孩子会越拖延呢?

面对越催促越磨蹭的孩子,家长从开始的耐心提醒到后来的隐忍教育,再到最后的情绪失控,似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能让亲子关系处于崩溃的边缘。让家长不解的是——明明很容易完成的事情,孩子为什么会不停地拖延?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拖延是一种普遍现象,意味着个体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失败。拖延状态的产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因素,主要指来自客观环境和人际关系引发的外在刺激;二是内在因素,主要是因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低、追求完美主义以及自信不足等。在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接待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中,有许多家长是因为孩子的拖延症前来咨询。

家庭教育过程中,孩子的拖延症更多受到环境因素尤其是家长的影响。但是,家长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在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中,往往因过多地唠叨和反复地强调引发“超限效应”,导致孩子产生逆反情绪,使原本能够顺利完成的事情变得难以完成。

超限效应是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效应,指个体受刺激过多或者被刺激作用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关于超限效应,还有一个典故: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典故。在他参加的一次捐款活动中,牧师进行了演讲。开始的时候,马克·吐温认为牧师讲得很好,就打算捐款;但是,过了十几分钟,牧师还在讲,他开始觉得不耐烦了,于是决定捐点零钱就算了;结果,牧师仍然在讲,马克·吐温终于忍无可忍,决定不再捐款;最后,当牧师冗长的演讲终于结束并开始募捐时,他已经非常生气,非但没有捐款,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因此,家长要通过调节自己的心态,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模式,避免因过度刺激而引发亲子关系中的超限效应,切断“培养”孩子拖延症的根源。

首先,家长要学会“多听、少说、勤感受”。

孩子都有强烈的表达欲,家长要学会倾听,就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接纳和认可,也更愿意向家长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当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起畅通的交流渠道,就会知道如何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对孩子表达的过程中,要注意“少而精”:在表达完整的前提下,尽可能少说,以免过多的唠叨引发超限效应;同时,表达的方式要以孩子能听懂为宜,避免出现“鸡同鸭讲”的结果。

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多用心感受孩子当下的状态,真正做到与孩子实现心与心的沟通。

其次,家长要学会稳定自身状态,避免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

孩子尚未成年,在情绪状态上会受到来自家长的影响。家长如果能保持稳定的心态和状态,就能为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家长处于焦虑状态,孩子会受家长的影响而焦虑,甚至更为严重。

最后,家长要全面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并因事制宜。

在孩子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家长如果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知道孩子擅长和喜欢做的事以及不擅长和不喜欢做的事,就无法实现有效沟通。只有全面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及能力范围,才能在此基础上“因事制宜”,帮助孩子取长补短,实现成长和提升。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引领。

没有不会成长的孩子,只有不会引领的家长。愿每一位家长都能从成长和提升自己开始,成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领者,让孩子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和行动力,为自己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