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是我们再次起跳的基点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身在这片土地上的教育者深感其中的危机。
■本报记者 张树伟
“如果我们再不多点什么,子孙后代会骂我们的。”西双版纳景洪市勐龙镇小街小学的校长夏昌富说。
夏昌富并不是善于表达的人,在同事眼里,他更习惯于闷头干事。他是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成为小街小学的校长前,他曾在当地农场系统的子弟学校当校长,并成为云南农垦系统的劳动模范。
夏昌富说这话时真的着急了。
景洪市勐龙镇小街小学位于景洪市南端,是全市乡镇学校中办学规模较大的一所多民族寄宿制小学。学校现有中心小学l所、村完小8所、村小3所、附属幼儿园1所,在校生共5544人。生源主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其中傣族、哈尼族学生居多,占学生总数的80%以上,还有拉祜族、布朗族等民族和边境一线的缅甸民族生及附近农场的职工子女。
这里的校园景色宜人。在北方正是寒冷的冬季,记者在校园周边、村寨里看到很多鲜花正在盛开。记者问寨子里的人,桃花都什么时候开,寨子里的人想了想,很认真地回答:它想什么时候开就什么时候开。
风景依然美丽,但风俗与文化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甚至消失。据了解,有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已经不会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或文字,一些傣族和哈尼族的老师也只会汉语。记者在一个当地教师的婚礼上看到,迎亲的新郎上身着民族服装,下身穿着西裤。当地一位教师告诉我,老一辈更看重这些民族的东西,年轻的就淡化一些,这种服饰混搭的情况很常见。
夏昌富调入小街小学后,用他的话说,首先做的是立足,就是提高学生的成绩。这十余所学校是以前的50多所学校和教学点撤并而成的,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成绩不理想。他用尽办法提高教师素质,他告诉记者,所有的培训机会他都不放过,别的学校因为怕耽误教学进度不想去的培训,他都把名额要过来,让自己的老师去。没有教师的专业化,教育质量的提高是空中楼阁。
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初步得到解决,并踏上良性的发展道路。学校发展要想获得突破,就要主动寻找并承担更多使命。
在他们看来,民族文化的传承尤为迫切,同时,这也是激活教育的一个可能的机会。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身在这片土地上的教育者深感其中的危机。
当地老师给我讲了一件事情,他说自己和孩子说要卖掉家里的橡胶林,正在上高中的孩子急了,他说,那我以后怎么办?
在当地很多人乃至很多孩子的心中,橡胶林是他们未来的寄托和希望。在景洪乃至整个西双版纳,橡胶林是当地经济的重要部分。由知青开始开垦种植的橡胶林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当地人,也“绑架”了当地人。当地老师给我算了一笔账,一颗橡胶树目前一天割胶的产量值1元钱,一年之中大约有8个月可以割胶,而橡胶树可以持续割胶20到30年。如果一个家庭有个一两千棵橡胶树,这个收入就是相当可观的。不止一位当地老师告诉我,很多地方的学生都是因贫穷而辍学,他们这里却是因富辍学。
但他忧心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守着橡胶林故步自封啊。不能因为橡胶林他们这个民族的素质在10年乃至20年后仍然没有提升,甚至,连自己的民族语言也忘记了。
一步步的探索和实干才是出路。
曼别完小是一所纯傣族学生的学校,学生是附近5个傣族自然村586户村民的子女。由于入学前在本民族语言环境中生活成长,到了入学年龄,他们仍只会讲傣语。入学后立即学汉语,对于他们来说,语言的沟通交流便成为傣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障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了傣族学生厌学现象的产生。为此,学校设立了傣汉双语教学,学前的孩子先跟着傣族老师学习母语,包括傣族的文字。
曼别完小的傣汉双语教学取得了成功,据小街小学副校长刘宗权介绍,双语教师在努力钻研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自编了一些图文并茂的双语教学校本教材。2011年,景洪市傣汉双语教学实验项目验收会在曼别完小召开,而曼别完小则代表景洪市项目实验学校顺利地通过了省教育厅专家组的结题验收。
双语教学不但推动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周围村寨对“双语”学习的热情。其中,曼别和周边各个村寨的村民也纷纷向老师们索要傣汉“双语”教学书籍来自学或是自己办成年班。
语言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而民族的服饰等则是民族精神的外化。为了帮助孩子们了解他们的民族服饰以及上面纹样的含义,了解他们的民族文化,曼别完小就设立了专门学习傣锦的教室,里面陈列着各种图案的傣锦,其中还有一部傣锦织机。学校从傣族寨子里收藏了织机,并从校外找到会制作傣锦的人来教学生学习简单的傣锦制作,让学生了解傣锦制作的全过程。尽管学校也明白,学生很可能不会再亲自完整地制作傣锦乃至民族服装,但这种学习仍然是必要的,这是一种艰难的传承和文化的认同。为此,他们设计了很多关于民族风俗与服饰的美术课程,用多种方式传递民族文化的记忆。
小街小学是“蒲公英行动”在云南的重要基地,“蒲公英行动”是在中国美术家少儿艺术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由众多校内外儿童美术教师、专家学者参与的大型科研活动和教育行动。目前,正在进行的“蒲公英行动”第三期的重要内容是编写适合少数民族使用的民间美术教材。包括小街小学在内的勐龙镇的很多小学都参与了蒲公英行动的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对他们而言,这既是一种教师的培训,又是寻找适合自己的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过程。
在美术老师金花的一堂傣锦课程中,学生用油画棒绘制了各种傣族服饰的纹样,比如大象、孔雀等等,用纸制作成一个傣族风格的挎包。
在听完勐宋完小哈尼族教师李冬梅的一堂课后,评课的老师和她讨论如何把课上得更好,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尽管如此,“蒲公英行动”主持人谢丽芳很欣慰地对记者说,李老师做得很棒,自己听过她的其他课,在她的指导下,她的孩子画了很多充满民族味又富有童心的画。勐宋完小并不属于小街小学管辖范围,在这个靠近缅甸边境的学校里,记者见到了很多年前才可能见到的挂在教室前的汽车钢轮毂,孩子们伴着它的声音来上下课。这也是一个美丽的校园,不远处群山蜿蜒,在云气中若隐若现,操场边上是一株很大的樟树,郁郁葱葱的,五星红旗在风中飘扬。
谢丽芳对这些教师充满了敬意,她推动“蒲公英行动”近10年,知道那些老师需要什么,又能做什么,在她眼里,尽管有些课或许他们讲得并不如意,并不是那么成熟与完满,但他们是这片土地上的清醒者与坚守者。像金花、李冬梅、张玲、李志华、车白等等,这些老师虽然平凡而普通,但他们课堂下面坐着的是这片土地的未来主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