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山村小收到的特殊礼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刘磊 通讯员 曹正

  不久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梅子坪乡甘家沟小学的师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一间崭新的厕所。

  这份礼物的送出者是西南石油大学校报记者团。2012年6月,甘家沟小学校长沙正清向前来支教的西南石油大学学生记者团成员提出请求:在支教之余,希望能帮助他们修一间厕所。

  这个“奇怪”的请求,让大学生们困惑不已:“修一间厕所有那么难吗?”事实是确实很难。经过走访,他们发现,甘家沟村是一个不通电、不通邮、不通公路,没有通讯信号,到县城要花一天半时间的偏远彝族山村。

  此前,建校30多年的甘家沟小学没有来过支教者,也没有外来教师在那任教过,上级教育部门派来的教师还没有走到学校,就半途折回去了。

  “支教过程中,上厕所成了最大问题。内急了,我们只能去玉米地,方便完了,用土掩盖上。”这段经历,让一直在城市长大的90后大学生谢娜“永生难忘”。

  大学生们找到了甘家沟村为什么没有厕所的原因:甘家沟村存在着人畜同住、随地大小便、不知牙刷为何物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当地村民的卫生意识十分薄弱。

  经过测算,援建厕所需要1万多元,大学生们决定用自己的双手筹集这笔钱。回到学校后,他们上街发传单、去餐厅做服务员,还请来了学校艺术学院的同学举行募捐义演,一周下来,筹到了6000多元。大学生们的爱心活动引起了学校关注,学校特别为援建厕所资助了1万元。

  2012年9月,在全体村民的见证下,沙正清从大学生们手中接过这笔资金,并许诺一定要把厕所修好。

  如今,甘家沟小学的厕所修好了,可在大学生们眼里,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不仅要给学校修厕所,更要给当地村民修厕所,要让家家户户都用上,帮助他们改变生活陋习,树立现代文明卫生意识。”支教队队长陈虹弛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