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交叉:激发高校创新活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南艺把服务社会确立为学院发展重要战略,将人才培养、科研创作、学科建设等工作紧贴文化发展的地气。“独角戏”唱成了迎合文化发展的共鸣曲,毕业生自然也就成了就业市场里的“香饽饽”。图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学生在绿荫下交流心得体会。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

  ■洪银兴

  作为我国重要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南京大学具有文理综合的独特优势,历来重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大力支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孕育与培养,形成有利于文理学科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南大在办学过程中,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方面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期以来,南京大学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方向,从学校实际和办学规律出发,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学科结构与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文理工医多学科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综合性、交叉型的学科优势得到进一步体现,优势特色学科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凸显。大部分学科在国内居于前列,一些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形成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和若干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群,为南京大学进行文理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激发了创新活力。

  组建平台,促进文理交叉融合

  基于南京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于2009年7月被批准成立。研究院被定位为基于全校相关院系和学科的校一级交叉性科学研究机构。研究院由包括大气科学、地球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遥感科学、生物科学、经济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研究人员组成,通过多学科交叉协作以及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和团体的广泛合作,研究院将发展成为我国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交叉性、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是以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的相关优势学科和研究力量为依托,招聘和吸收海、内外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组建而成的一个开放性、跨学科的研究机构。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弘扬,以“文化中国”为理念,促进大中华文化圈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为振兴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从孔子删诗、刘向校书开始,历朝对古籍的整理,持续不断,对中华文化的保存与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今,信息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为古籍整理与保存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启动中华古典数字化工程,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已完成7亿字古籍的数字化工作。同时,开设“古典文献数字化实验班”,致力于培养运用计算机数字科技整理、保存古典文献的交叉学科人才,为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服务社会,开展文理交叉综合研究

  由教育部和南京大学共建的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集南京大学文理各科综合优势,依托南京大学经济学科的雄厚实力,发挥经济学博士点和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的资源优势,以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吸引校内外本领域高水平研究人才,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重点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问题。

  已成功举办30期“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历届省领导每次都亲临论坛。围绕影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核心问题进行研讨,如江苏沿海发展战略、创新型经济、昆山模式等,其中部分上升为国家战略,部分成为江苏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

  近年来,南京大学为了发挥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先后成立了21个政产学研合作平台。这些平台在运行过程中,从过去的侧重科技成果转化,转向了科技、文化的综合服务,专家队伍也更多地有了文科学者的加入。在江苏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图书出版产业、特色城镇文化规划等领域,活跃着一批文理科学者。

  协同创新,文理联手参与“2011计划”

  教育部实施的“2011计划”为高校文理交叉开展协同创新带来了契机。为此,南京大学利用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体组建的机会,带来了文理交叉的进一步拓展。

  南海研究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涉及自然、法律、外交、军事斗争甚至考验国家意志的复杂问题。但是,以往单一学科各自为战的研究已不适合现在的需要。鉴于学科的隔绝、部门利益和信息渠道的不畅等所造成资源浪费,组建由海洋学、法学、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协同创新体,是突破研究瓶颈、克服研究难题的需要。

  南京大学以“2011计划”为契机,联合外交部、中国南海研究院、国家海洋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国内机构院校成立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在历史与文献研究方面,就中国对南海的先占、对南海控制的延续及南海开发的持续性及中国文化对南海的影响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为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宣示与开发利用提供历史佐证。在法律学科方面,通过国际公法、国际海洋法、国际投资法、国际环境法等法律部门的综合研究,解决南海主权确认、南海开发投资主体与投资形式、南海开发金融资本与产业集群、南海开发投融资法律制度、南海开发法律保障等一系列法律问题。在国际关系方面,通过全球与东亚区域国际关系互动的视野,综合分析有关各国和各种力量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追踪分析和预判南海局势的发展趋势,提出可操作的预案与战略决策。

  通过组建平台、服务社会、参与协同创新等举措,南京大学的文理交叉共同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文理交叉,推生高端智库。新近组建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本着文理交叉的优势,致力于建成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的国家智库。先期的数字南海、南海情势遥感监测与推演、南海问题五大数据库、南海专题咨询报告等成果,已初具国家南海政策与策略的高端智库的雏形。有着“智囊团”、“思想库”美誉的“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30期,已成为省委、省政府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一个重要平台。

  (作者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学科融合:搭建创新研发平台

  ■李向农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之一、《2012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日前在北京发布。发布会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主办。这一报告,是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立足旅游科学前沿,贴近行业产业实际,引领区域旅游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是首次发布对我国旅游产业三大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年度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为何能够产出这样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重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创新。

  2010年6月,在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研究院、湖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整合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力量,在华中师范大学组建成立了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这是中国旅游研究院在高校开办的唯一分院。武汉分院秉承“政府智库、业界智囊、学术高地”的建院宗旨,以“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理论应用并重,学科交叉互动”为原则,以“顶天立地”为服务方向,以区域旅游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信息技术等为重点,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业提供理论指导,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瞄准学科前沿,瞄准国家目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通过国家投入、地方共建和学校自筹资金,整合力量,重点建设了一批能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基地,包括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省部级研究基地等,为学科发展资源共享提供平台,通过对校内各学科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凝炼方向、优化结构,构筑更多的创新研发平台,从而加强和提高学校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为社会需求服务的能力,引导学科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和良好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

  2005年成立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分中心对网络媒体语言资源收集、建库、整理和加工,从而建设了全国最大、最全的网络语言资源。2006年成立的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是文化部在中部六省设立的唯一国家级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已发展成为集产、学、研一体化,跨学科、综合型、开放流动的研究和公共服务平台。2009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唯一的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代表了国内教育信息化领域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的一流水平。

  搭建学科交叉的创新研发平台的目的就是为发挥学校人文社会学科、信息学科和师范教育学科的优势,确立大学研发机构与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从人才队伍、管理体制、研究资源、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挥其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实现理论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目标。

  针对社会重点、热点问题,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提出的咨询报告,得到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的修订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人员应直接参与和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改革。如学校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在武汉市、宁波市等地建立了实验研究基地,参与、指导社区体制改革实验。中心与武汉市民政局合作实验的新社区试点,被民政部肯定为“江汉模式”向全国推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加强成果延伸,推进精神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学校与武汉市政府合作成立武汉文化研究院,承担了辛亥革命文化、楚文化和水文化等项目的规划和市场策划任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