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张幸福的课程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曹鸿飞

  本学期,我到一个学校进行农村教学规范达标验收抽查,在学生座谈会上提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学生竟然还没有听说过。课改十年多了,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这门课程,问题在哪呢?校长当然可以找到很多理由进行解释和搪塞,但我个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已经是校长的失职甚至是罪过了。再比如,还有的学校不注意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二年级学生下午第一、三节竟都安排为体育课,周五已经是一周最为疲劳的时候,功课表上却排满了语文、数学、英语课。更有甚者,有的学校统一在某天下午的最后一节所有班级的课表上都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名曰综合实践活动,其实都是任课教师的学科课程,或者是班主任的班会课。

  实施国家课程要求是学校教育的底线。办学首要的就是开足开齐课程,如果连课程的开设都可以如此为所欲为,办学哪里还有底线可言?当然,课程是有规定的,但学校对课程的执行和实施却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有的学校以师资不足为理由,将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科学、美术、音乐等课程安排给同一班的语文或数学教师兼任,一个教师教了5至6门课,结果是教师既没有精力备课,也没有时间好好教学。最终这些课或多或少都被语文、数学、英语课“吃”掉了,校长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心照不宣,默认了这种现象,而且还在课时安排的时候为这种课程占用开了绿灯,提供了方便之门。

  另外,时间是一个对课程、教学有直接影响的变量。我们已经习惯了将既定的时间制度作为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础,如一节课40分钟,一天6节课,上午主要是学科内容,下午安排一些体育活动,等等。但却很少去反思这种时间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有效性。

  许多学校为了特色和品牌,在校本课程上“大干快上”,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却很少思考。课改以来,一些课程实施中师生的压力、负担、低效状况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甚至相继产生了新问题。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一个校本化的过程,是因地制宜落实的过程。日本的学校建设不图大,不图豪华,全是为了课程的有效实施,由此带动学校建设和资源配置。事实上,在课程改革的新阶段,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方面大有作为,大有文章可作。

  当然,也有因地制宜采取有效办法的学校。有一个农村学校的校长知道弱势学科会被“侵占”,于是,将这些学科分配给了不是同年级的老师,并推出了相对集中兼课制度,使一位教师在教好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主要学科的同时,兼任一二个年级的副科,这样就相对集中了兼课,节省了备课精力,又可以开展教研活动。

  有的学校在有效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比如电影、科技、围棋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和不一样的教育营养。据报道,2011年初,一个小学四年级男生自拟的“想得美”课程表引起社会热议。“玩游戏,玩电脑,痛快玩,继续玩,再玩……”,在他的想象中,每天7节课,“玩”应占居绝对的中心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想得美”课程表是学生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社会诉说着童年的痛苦与无奈,宣泄着心底的渴望与反叛。同时,“想得美”课程表也引发了人们对课程的审视。如何通过转变教育方式,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实现学生“想得美”的心愿与教书育人本源的有机结合,或许是“想得美”课程表带给课程发展的最大启示。

  温州市从2007年推进的农村小学教学规范达标验收,在课程设置和落实的评估上采取了一票否决制。每次抽查,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有些学校的课程落实情况都原形毕露。之所以要如此重视学校课程的开足开齐,目的就是要让广大农村学校的孩子享受到同样的课程营养,这是教育公平的需要,也是提升农村学校办学质量的需要。

  给学生安排一张幸福的课程表,是学校非常重要的事情,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质量都可以在这张课程表上得到体现。学生在这所学校读完小学,获得哪些营养,都会在6年的课程表上得到显现。

  晒一晒各个学校的课程表,它安排了什么内容?如何安排?何时安排?这样的安排能够落实吗?这样的安排符合学习规律吗?这样的安排师生幸福吗?其实,这晒出的是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学管理谋略、课程理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等。所以,学校要好好设计并实施学校的课程表,因为它关涉着学生在学校获得的教育营养成分,关涉着学生获得教育营养成分的程度和效度,关涉着师生在校的幸福感和生命质量。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学业测量与评价的前沿和趋势     下一篇: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