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子还是里子
综观各国高校,许多大学都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已经从管理制度、课程等方面保障了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那么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实效究竟怎样?大学生对于它的认可情况怎样?基于此,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易晓明带领调查团队调查了江苏省部分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评价,本报记者针对调查结果,专访了易晓明教授及参与调查成员杜丽姣。
主持人:本报记者 李薇薇
嘉宾: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易晓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杜丽姣
记者:关于大学生艺术素养现状的调查显示,艺术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艺术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那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效果究竟怎样?同时,从关于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评价和感受的调查结果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易晓明:在我们的调查中,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是根据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学校艺术活动、艺术教育效果这三方面评价相加所获得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评价为中下。这说明大学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效果并不满意。
杜丽姣: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我们是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提升学校艺术氛围两个视角来考察。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视角主要围绕了艺术素养的四个维度,即丰富大学生艺术知识、激发大学生艺术兴趣、提高大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以及提高大学生艺术创作或表演能力的作用。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总体效果的评价为中下,也就是他们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他们艺术素养和营造校园艺术氛围方面的效果不好,其中对他们艺术创作和表现能力的提高作用最小。
易晓明:这个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目前高校艺术教育还存在问题,需要我们去改革,而改革的前提是唤起高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根据我们的了解,目前一些高校对艺术教育还缺乏真正的重视,艺术教育的普及性不够,而且很多是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形式和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在丰富人的审美情趣、提升想象和创造力、促进人的精神和社会文明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当前欧美很多高校都已经将艺术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比如哈佛大学一直将艺术人文课程列为核心课程,这足以显示了艺术教育所受到的重视程度。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未来十年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艺术教育正是美育最为重要的途径,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艺术对人的发展价值,重视艺术教育,在积极借鉴国外好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改革,切实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
记者:既然学生评价不高,那么高校艺术教育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呢?
易晓明:目前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途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通过设定艺术类的选修课程,以系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另一类是通过各种校园艺术活动来开展。在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所在学校开设或举办过“公共艺术课”、“校园艺术节”,部分大学生表示自己所在学校会举办“不定期的艺术讲座”、“邀请艺术家或艺术团体进校园演出或举办展览”,21.1%和21%的大学生认为其所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形式包括“参观校外的艺术场馆”、“参与校外的艺术活动”。由此可知,目前江苏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主要集中在公共艺术课、校园艺术节、艺术讲座。
杜丽姣:我们对公共艺术课现状的调查主要涉及了课程目标、内容、形式与资源、教师素质、课时。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为中等偏下。在各维度中,学生对教师素质、课时安排的评价为中等,相对较好,其他三项均低于中等水平。艺术课程形式与资源的得分最低,说明大学生对目前高校艺术课程形式和资源的丰富性、新颖性认可程度不高。公共艺术课程如果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几位艺术大师、讲解一些艺术知识,而缺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必然会影响到课程实施的实效。
易晓明:根据我们所做的相关研究发现,公共艺术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水平的影响更为明显,其中艺术课程的目标是影响大学生艺术素养水平提高的最为关键因素。这就意味着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首先是确立其核心课程地位,将其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艺术对学生情感陶冶、创造力想像力发展、审美情趣提升等功能。其次是明确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类课程的学分要求。根据目前国内情况,可能至少应该要求大学生在毕业时必须拿到4个艺术类课程学分,也就是至少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学习一门必修和一门选修艺术课程。第三,开设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艺术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类型上有这样几类,一是侧重于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丰富他们艺术知识的视觉艺术、音乐、表演艺术等多门类的艺术欣赏课;二是各类艺术理论课,重在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理解艺术的意义和价值;三是艺术实践类型的课程,比如体现当代艺术综合化、生活化趋势的艺术设计类课程等,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调查显示大学生非常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和欣赏能力,希望能将艺术能力外化并表现出来,融入到日常活动中去。
除了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之外,可以将艺术渗透其他课程中以发挥其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作用。比如在美国莱斯利大学,艺术的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之中。该校的波士顿艺术学院为学生提供极富创意的方式来表达自我;艺术和社会科学研究生院部分课程也以艺术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莱斯利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学院为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专业人士,专门提供了走出教室进入博物馆或者相关社区团体,学习艺术的机会。可见艺术在该学校中的重要的地位,此时艺术的作用除了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外,更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记者:现在很多高校都有艺术社团,也开展了很多艺术活动,应该能够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和热情投入。
杜丽姣: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于艺术活动的主题、形式、宣传、内容、大学生参与程度、数量的评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高校艺术活动现状评价为中等水平。各维度中,大学生对艺术活动宣传的评价为中上,对自身参与艺术活动程度的评价为中下。其他维度评价为中等。说明目前高校对艺术活动的宣传做得较好,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某些大学的艺术活动开展往往只是部分艺术骨干学生参与组织、表演,大部分学生只是勉强做观众,很少能真正参与其中,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易晓明:根据相关性检验,艺术活动对于形成高校艺术氛围的影响更为明显,其中艺术活动开展的数量是最为重要因素。所以,今后高校应该多创设和组织面向全体师生的艺术社团和特色艺术活动。对于问题“你最喜欢的艺术教育形式”,大学生比较喜爱各种校内外的艺术活动,最受欢迎的是“邀请艺术家艺术团体进校演出或举办展览”。目前西方许多高校艺术社团名目众多,学校常规性以及不定期的艺术活动众多,有些高校还有自己的艺术馆,这些都使得学校的艺术氛围异常浓厚。比如美国莱斯利大学即将建成的学生画廊艺术中心,其毗邻莱斯利大学的音乐厅,旨在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场地、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对于提升整个校园的艺术氛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语:“艺术与科学是一面硬币的两面”。艺术与科学一样,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其综合实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与之相应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就越发凸显,相信随着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其必然会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