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财力拨动“千斤”投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柯进 刘学才 李见新

  从掘土机开挖第一铲土,到1800多名学生坐进现代化教室,河南洛阳市宜阳县红旗实验学校仅用了18个月就将纸上蓝图变为现实。

  面对眼前巨变,宜阳县教体局副局长杨安康感慨地说:“这所由社会力量投资兴建的学校,总投资6400多万元。而如果凭我们县的现有财力,要建这样一所学校,至少需要积累6年!”

  宜阳,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教育巨变的背后,是洛阳市实施“一保三放开”教育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吸引社会力量办学,以“四两”财力拨动“千斤”教育的一个缩影。

  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兴学

  洛阳,因历史上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而闻名。近年来,虽然洛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仍有多个国家级贫困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一直很严重。

  面对现实,2010年洛阳市提出“一保三放开”教育发展战略,即政府对九年义务教育保底,而放开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洛阳先后出台了民办学校扶持奖励、财务和资金监管等一系列政策;在办学体制上,尝试推进股份制合作办学,允许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将学校资产作为公有股份,与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组建股份制学校,按民营机制运行,公有股份可保值不变,也可逐步退出。

  与此同时,为打通公、民办学校学生双向流动,给学生更多选择权,洛阳市规定,对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和培训任务的民办学校,学生享受生均经费拨款、“两免一补”等政策,由属地政府依法落实。

  位于洛阳西南部的宜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县级财政仅3亿多元。近几年,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县城人口急剧增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和城区大班额成为困扰宜阳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2011年1月,温州华富集团通过对全国20多个省市的考察,将3亿元资金最终投向宜阳县职教中心建设项目。这是宜阳乃至洛阳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民间教育投资项目。按规划,职教中心占地365亩,2011年1月开工建设,当年9月投入使用,建成后可容纳8000名学生就读,并整合宜阳一职高、二职高等3所职校。为推进项目顺利实施,当地政府以政府划拨方式完成了建设用地的征用。目前,投资1.8亿元兴建的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在校生达1518人。

  “华富集团之所以在宜阳县投资这个项目,是看中了这里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政府的扶持优惠政策。宜阳是一个有70万人口的大县,将来办学规模和生源可以得到保证。”职教中心校长宁智伟说。在学校,记者看到,在70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内,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安装调试设备。校园空地上,上百名工人正在紧张作业。

  “民间资金兴学办学,既有效补充了县域公共教育资源的不足,也缓解了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入学难、大班额等突出问题。(下转第七版)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