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引领 质量导向 协同创新 服务发展
访谈问答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深入推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近日,厦门大学召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会,正式启动实施《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以下简称《繁荣计划》),实施“九大计划”,五年再增加投入五亿元,力争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厦大学派”。本刊采访了厦门大学有关负责人,对《繁荣计划》进行深入了解。
问:学校实施《繁荣计划》的背景是什么?
答:哲学社会科学长期以来都是厦门大学的传统优势和重要支撑,自2003年启动实施繁荣计划以来,更是蓬勃发展,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深入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根据中央及国家有关部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厦门大学“十二五”规划和2021年远景规划》,我校历经一年多的筹备,在全面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我校希望抓住新一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好时机,努力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问:《繁荣计划》期望达到怎样的建设目标?
答:我校希望通过《繁荣计划》的实施,到2021年建校百年之际,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整体实力,形成若干富有竞争力的学科群;造就若干学贯中西、享誉国际的名家大师,集聚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者,形成一批视野开阔、学风优良、功底扎实、勇于创新的学术团队;推出一批代表各自领域最高水准的标志性成果、学术精品和传世力作;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学术高地和国家“智库”;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厦大学派”,建成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问:《繁荣计划》将如何实现建设目标?
答:我校将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为载体,加快转变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方式,进一步提升我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为圆满实现建设目标,学校决定通过硬投入与软投入双管齐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体来说,硬投入是指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未来五年增加投入五亿元;软投入即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我校将重点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计划、学科实力提升计划、人才团队建设计划、学术平台建设计划、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学术精品培育计划、科研评价体系和学风建设计划、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计划、国际化战略和“走出去”计划等九大计划,扎实推进,稳步实现建设目标。
问:厦门大学把“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计划”放在首位,这方面的考虑是什么?
答:我校以校主陈嘉庚先生提出的“养成专门人才、研究高深学问、阐扬世界文化”为办学方向和三大任务,人才培养始终是学校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我们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培养优秀人才上。培养优秀人才除专业素养外,还应加强政治理论素养和人文素养。学校将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精品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满足学生和公众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需求,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问:在师资团队建设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答:一是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到2015年,努力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学术平台均拥有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战略性人才至少1名。二是加大中青年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十二五”期间,重点引进和培育100名左右45岁以下的优秀中青年创新型人才。三是创新人才组织模式,大力推进“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建设,“十二五”期间,培育20至40个青年学者学术创新团队,重点打造10个左右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影响的优秀团队。
问:在国际化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答:我校一向注重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繁荣计划》将进一步构建教师队伍、科研成果、学术交流“走出去”的发展格局。具体举措包括:通过遴选优秀成果到国外出版、部分学术刊物在国外出版英文版以及组织实施“厦门大学学术论著英译工程”等方式,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交流和对话能力。加快建设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和孔子学院,服务国家软实力战略。与国(境)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实质性交流合作,共建研究平台、开展境外驻地研究;每年资助50个左右的高端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在高水平和有重大学术影响力的国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鼓励教师出国留学和进修,“十二五”期间,每年资助100名左右中青年学者赴国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访学或进修。
问:厦门大学全面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最关键环节是什么?
答:全面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最终靠的是人,是高素质的师资和一流的人才,所以,最关键环节和最大挑战是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我校《繁荣计划》将强化科研成果评价的质量导向,在职称评审中引入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建立分类学术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成果,着重评价成果的创新性和学术影响力,对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和科研团队,适当延长考核时间;对咨询报告等应用研究成果,着重评价其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对艺术创作类成果,着重评价其成果的转化和社会服务功能。
专家观点
李明欢(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中国学术应当占据国际学术的前沿,与国际学术界平等对话,提升国际影响力。为此,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学者必须做出一流的研究,才能获得国际学术界同仁的理解和尊重。其次,中国学者应该理直气壮,用外国学者听得懂的话准确表达所要阐述的思想和理念,让中国的学术思想和理念融入国际学术界的话语体系。再其次,中国学者应该认真做好“送上门来”的工作,通过与前来中国进修、学习或考察的外国学者和学生的交流,让他们了解真实、和谐、开放、平等的中国。
刘国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我校对台湾研究之所以能取得骄人成绩,与我校将学术研究、现实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的独特条件密切相关。首先,我校台湾研究学者有其独立的立场,得出的判断才能经得起检验。其次,我校台湾研究学者具有相当的理论功底,通过在台湾设立研究室、深入台湾社会进行非常细致的考察了解,保证在一些重大事情的判断上得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经得起检验的结论。再其次,我校台湾研究学者以其政治自信、学术自信和理论自信,在涉台的一些舆论宣传、话语争夺方面勇敢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上,表达声音,发挥学者应有的作用。
相关链接
“十一五”以来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成就
厦门大学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十一五”期间,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理念,在规模适度发展的前提下,着重内涵发展,走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道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现拥有3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拥有5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91个校内研究机构;拥有6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位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4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两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和44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29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科研经费总量3.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近4倍;发表论文10261篇,出版著作1272部,产出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如陈支平教授主编的《台湾文献汇刊》(100册),成为胡锦涛主席2006年访美时赠送给耶鲁大学的礼品,并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陈汉文教授等在国际三大会计学术期刊之一的《会计研究学刊》(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JAR ,TOP 3)上发表了长篇学术论文“Association Between Borrower and Lender State Ownership and Accounting Conservatism”,这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创刊以来首次发表中国大陆高校会计学者的论文。这些成绩为未来厦门大学全面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