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猫捕鼠,拟无不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姚利芬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修为之道。细究,“致虚极”说的是要空到极点,“守静笃”讲的是功夫、作用,要专一地坚守住。

  南怀瑾先生用禅宗黄龙禅师的话对“致虚极,守静笃”的深意进行解读,即“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四足据地,诸根顺向,首尾直立,拟无不中”。是何解呢?讲的是一只精灵异常的猫等着要抓老鼠,四只脚蹲在地上,头端正,尾巴直竖起来,两只敏锐的眼睛直盯即将到手的猎物,聚精会神,动也不动,随时伺机一跃,给予致命的一击。这个形容告诉我们,做事时必须精神集中、心无旁骛,方能成功。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离不开对写作的忠诚和专注。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谈起对莫言的印象,称“莫言是一个天分很高也非常勤奋的作家,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是为了写作而生的一个人,他没有二心。”当年,严歌苓在鲁迅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与莫言是同班同学,她讲起那时的一件事:有一些杂志编辑常去鲁迅文学院采访,当时让莫言写一种杂文式的东西,莫言说“除了小说以外的文字我什么都不会写的”,便让严歌苓写,她便说“好吧我写吧”,从中可见莫言的专注和绝对。严歌苓说:“莫言写小说的那种devotion(忠诚)是非常非常绝对的,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孤注一掷和他的才分结合在一起使他今天得到了这样的成果。”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000多年前的荀子早就意识到专一的力量,提醒我们做事学习都要专一方成。曾国藩在给四位弟弟的家书中专有一节谈“交友拜师以专一为要”,认为“一再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人;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曾国藩还主张“一书不尽不读他书”,即这一本书没有读完不开始下一本书的阅读,当然,他主张专一却不反对博览,但他认为建立在专的基础上的博览才能有效。当年读曾国藩家书,联想到自己的读书经历,读大学时经常在图书馆借来很多书,天文地理,貌似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都想学个究竟,末了这本翻几页,那本瞅几天,如此收获片断零散的知识,如散落的沙粒,不成系统,更谈不上在某方面专精。

  专注到极致,往往可以达致某种通神的境界。记得以前看过一部日本电影,名字叫《入殓师》,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来是一个大提琴师,后因行业不景气改行做入殓师,电影写的就是小林如何从抵制这一份工作到投入,最后做出了行云流水般的美感,电影的最后是小林在给一个逝者擦身体,换衣服,之后给他化妆,那是一个安详而静谧的过程,这个过程用井井有条来描述根本道不出个中神韵,而应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当他以那种极其精通投入的状态从事他的工作时,产生了乐曲般优美的境界。

  专注的事例不胜枚举,这是一个老话题,却又常谈常新。我们不断见识着周围的人因为专一而成就的奇迹,感叹之余,我们不妨反观自身,学学那只捕老鼠的灵猫,多一些笃定,要知,凡专精艺必动人,最后必过人。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