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像妈妈 学校胜过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黄兴国  通讯员 王国海 舒畅 肖燕

  记者近日在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采访时,被一个故事深深打动:

  镇镜山小学学生王闻羽常常思念远在千里之外工作的父母,学校便以他为原型创作了情景剧《在阳光下成长》。在2012年全省黄鹤美育节展演时,王闻羽主演了这个剧。当他发出内心的呼唤“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时,他的父母亲突然从后台来到前台。王闻羽抛开剧中动作和台词,一下子冲到父母怀里大哭起来。台上的评委、台下的观众感动得流出了热泪。

  以三峡大坝闻名的宜昌市,城市留守儿童问题十分突出。西陵区19265名学生中,留守儿童有1318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245名,占学生总数的23.6%。他们的父母有的在国外,有的在国内边远地区施工,多数人一年才回家一次,有的甚至两三年才能回家一次。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这些孩子思想、情感、心理存在一定失衡,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政策,但城市留守儿童却成了被遗忘的群体。2012年,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采取多项举措,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使城市留守儿童同样享有一片蓝天,得到更多的关爱。

  向社会征集“爱心妈妈”

  关爱城市留守儿童必须得到社会支持。2012年2月,西陵区教育局借助《三峡日报》和网络,面向社会寻找“爱心妈妈”。一周时间,有2600多名市民与留守儿童牵手,开展“送爱暖心”行动。春季开学,该区20名企业家为20名家庭困难学生每生每学期提供助学金3000元,直至小学毕业。“六一”期间,“爱心妈妈”群体为留守儿童送来5万元慰问金,捐赠800多套书包、文具及3000本图书

  葛洲坝二公司职工胡舒涛是三江小学留守儿童王黎黎的“爱心妈妈”。王黎黎3岁时父母就到外地工作,过春节才能回家,她一直跟随奶奶生活。王黎黎腼腆害羞,话很少,从来不笑,成绩落下一大截。她盼望开心时和爸爸妈妈分享,烦恼时有爸爸妈妈陪伴。了解到王黎黎的心事后,胡舒涛从学习、生活、心理上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她。

  一个周日,胡舒涛带着王黎黎和自己女儿一起到滨江公园放风筝。为了让孩子们玩得开心,胡舒涛给她们每人买了一个漂亮的新风筝,并让她们把自己的梦想写在上面,让风筝载着梦想飞翔。王黎黎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在风筝上写道:“希望爱心妈妈身体健康!”朴实的语言触动着胡舒涛的心。两个孩子一手拿着风筝,一手拽着线,在江边飞奔。风筝飞上了天空,越飞越高,她们激动得又蹦又跳,开心地笑了。胡舒涛第一次看到王黎黎笑,激动地将她搂到怀里。渐渐地,王黎黎变得乐观向上,学习也很用功,期中考试时,她的语文和数学都得了A。(下转第四版)

  □改革者说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区委书记周青:

  整合力量破解教育民生新难题

  近年来,宜昌市西陵区城市留守儿童人数逐年递增。如何关爱这些孩子,让他们享受优质的教育,成为一道新的民生难题。

  面对这个难题,西陵区委、区政府在2012年初创造性地提出了关爱城市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工作的“微爱传递工程”,倡导“大爱于微,微爱于行,集微之爱,圆梦童心”。力图通过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政府领导、教育主导、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关爱城市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格局。通过建立关爱城市留守流动儿童基金,招募“爱心妈妈”志愿者队伍,携手街办社区共建“爱心小课桌”,大力推行关爱城市留守流动儿童系列行动。区委、区政府从政策支持、维护权益、开展关爱、社会宣传等方面合力推进城市留守流动儿童工作。

  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城市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心灵有爱的服务体系。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