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打造世界一流儒学重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近日,山东大学发布了2012年度的《国际儒学发展报告》,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对当前国际儒学发展现状、前景及未来趋势做了精辟分析。

  此前,山东大学已整合组建了儒学高等研究院,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儒学学科建设研究”、山东大学“985工程”建设项目“儒学与世界文化交流、对话研究”等课题研究,启动了“《十三经注疏》整理与研究工程”等一大批儒学研究课题,开设了儒学学科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尼山学堂”。

  近年来,山东大学立足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的文化地理优势和文史见长的办学特色,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重点打造世界一流儒学研究重镇,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最有代表性的大学。

  2005年,山东大学以著名哲学家庞朴先生领军,组建了儒学研究中心。2010年又建立儒学高等研究院,着力打造儒学研究的“学术特区”。2012年1月,山东大学又打破既有的学科分界和机构壁垒,整合原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学研究中心、文史哲研究院和《文史哲》编辑部,组建了全新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这一科研机构的组织架构建设,完全是为了适应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的内在要求,因为中国古典学术具有‘非文非史非哲、亦文亦史亦哲’的综合性特点,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学术分类的办法分割经典研究,而是要打破壁垒,还儒学、古典学术研究的本来面目。”该校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学典说。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坚持学术立院、项目立院,通过一批重大项目的启动,带动科研工作开展、学术队伍建设及科研成果的逐步形成。在办院理念和重大儒学科研项目的选择中,学院坚持“汉宋并重、文献与思想并重、经学与理学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的科研理念,有意识地扭转当前学术界重宋学、轻汉学,重理学、轻经学,重四书、轻五经的倾向,鼓励师生静下心来做学问。

  以杜泽逊教授领衔的“《十三经注疏》整理与研究工程”,其成果将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能与《二十四史》点校本相媲美的《十三经注疏》通行本。“没有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和煮海为盐、皓首穷经的精神,都是难以完成的。”王学典说。

  致力于儒学人才培养的“尼山学堂”,按照古典学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实行小班授课,采用“1+3+3”本硕贯通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科基础宽厚,能够“继绝学、铸新知”的古典学术拔尖创新人才。

  2012年9月,山东大学又牵头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儒学与中华文化复兴协同创新中心,申报“2011计划”,全力打造儒学与中华文化复兴战略研究平台,形成集学习、研究、传播、应用于一体的文化传承创新链,开辟了高校在人文学术领域实施“2011计划”的先河。

  该校还自觉运用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开展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等一系列影响巨大的学术文化交流与科研活动。作为主办单位之一,成功举办了系列“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合作共建山东大学中美儒学研究中心和夏威夷大学美中儒学研究中心,共同推动中美儒学研究工程,成功举办中美儒学论坛,进一步推动儒学研究的国际化。建起了全国唯一以文化体验为核心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致力于儒家文化生活方式推广。在世界各地建立了8所孔子学院,派遣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200多人次,并首批入选国家汉办新汉学计划,承担起了培养新一代海外汉学家的重任,致力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