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之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着校方积极改进服务措施和提升管理水平,“小区化”管理博得了大多数学生的“欢心”,一些学生也很快从不适应变为安心、舒心。

  该校2011级学生张凯表示,“小区化”管理以前,他和舍友有时候一整天不出宿舍,靠叫外卖填饱肚子,如今则不行了。“外卖送不进来其实是好事,我们正好借出去吃饭的时候放松一下心情,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挺好的。”

  “‘小区化’管理后,我更有安全感了。”该校2010级学生林灵说,她曾经被贸然闯入宿舍的送餐人员吓坏了。有一次,她舍友叫的外卖送到宿舍门口,送餐人员敲了两下门之后,未经同意就闯入宿舍。当时她正要睡觉,见到陌生男子着实被吓得不轻。林灵说,现在陌生人很难混进来,再也不用担心类似的事情了。

  住该小区的学生陈月萍多次忘记给自行车上锁,但她惊喜地发现自行车竟然没有被盗。“自行车丢失的风险大大减少了,宿舍盗窃现象销声匿迹了,学生财物有了安全保障,各种垃圾也大大减少,我支持‘小区化’管理,真的很不错。”陈月萍说。

  据统计,2011年,该校学生公寓远志苑曾发生14起电脑、自行车等物品被盗事件。而实行“小区化”管理后没有发生一起盗窃事件。

  在第一个小区试点成功后,福州大学于2012年秋季学期又启动了3个条件成熟的小区。目前,生活在4个小区内的学生达15000人左右,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3。 

  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是否适于推广?

  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出台一整套的配套措施

  记者致电一些高校有关负责人了解到,在福建省80余所高校中,尝试开展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的高校极少,而部分高校曾有此念头,但因条件不成熟而放弃了。

  一些高校负责人表示,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也有的高校称之为“物业化”),在国外高校早已有之且已经相当成熟,而对国内高校而言,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这是一个发展趋势。

  福建师范大学郭丹教授曾担任福建师大闽南科技学院院长,拥有多年管理高校后勤工作的经验。他认为,传统的楼管员负责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加大运行成本;工作量不均,影响工作积极性;对同一问题缺乏统一标准,遇事调动不灵活,等等。传统的楼管员负责制难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而“小区化”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郭丹教授表示,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大面积推广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他分析,一些高校没有推行“小区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有3点:第一,推行“小区化”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一些高校受建设新校区等影响导致经费比较紧张,无钱投入;第二,学生入住公寓需交费,“小区化”后经费如何安排需要解决;第三,学生的人身安全、思想动态等工作仍然要做,辅导员与小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如何协调需要讨论。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国立表示,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出台一整套的配套措施,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行“小区化”,第一个“坎”就是人员配置问题,原有楼管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否胜任,若不能胜任或人员富余,裁员工作是否好做,值得细细考虑。另外,一些高校的学生公寓比较分散,难以用围墙圈起来连成片,也导致“小区化”不便实施。

  林文信表示,学生公寓管理“小区化”并不等同于“物业化”,因为有关学生公寓管理的费用收取、人员安排等仍由学校后勤部门统筹,并没有社会化,只是变过去的“行政管理”为“人性服务”。福州大学其他学生公寓若能封闭起来形成一个个片区,也将会实行“小区化”管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