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作风不妨从“没事找事”开始
■杨咏梅
在这个28年来最冷的冬天,如何让南方中小学师生温暖过冬引起媒体和爱心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报记者在采写“关注寒湿南方师生过冬特别报道”时,却屡屡遇到某些教育行政部门的婉拒。有的推诿说不了解情况,有的怕麻烦不愿揽事,特别是有一位官员竟然说出这样的话:“一直都是这样冷的,你们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乍听此话,笔者不由得心头一寒。好一句“没事找事”!你自己坐在办公室里烤着电暖气,自然看不见孩子们长满冻疮的小手,听不见孩子们跺脚取暖的声音,体会不到老师们冻得握不住粉笔的感受。一句“没事找事”,反映了某些官员高高在上、远离基层、漠视群众疾苦的不良作风,反映了他们不思进取、人浮于事、慵懒散漫的工作状态,这与中央最近提出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心系群众疾苦的精神背道而驰。
转念一想,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还真的需要有一股“没事找事”的精神!
“没事找事”首先是一种态度,正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态度决定工作状态,“没事找事”就需要改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被动和惰性。最近,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在基础设施、营养改善和交通需求方面让留守儿童享受“三个优先”待遇,而各地取暖条件最差的往往是留守儿童占多数的乡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只有更加主动开展工作,积极行动起来,才能让文件精神变成留守儿童感受得到的温暖。
当然,要真正转变作风,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一种责任意识。“没事找事”其实就是一种责任意识的体现,因为只有主动做事,才可能用心做事,进而激发出更多的智慧。校舍安全、营养餐、校车安全,都是涉及教育民生的实事,哪一件都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没有这份责任意识,最“冻人”希望小学的宿管老师就不会忙到半夜给学生烤袜子、夜里起来给学生掖被子。如果没有这份责任意识,就难以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就只能忙于事后的追责、惩治和补救。
说到底,“没事找事”更是一种情怀,其内在驱动力是为人师者对学生无私的大爱。教育家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出于这种大爱;教书育人楷模于漪一辈子用高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是出于这种大爱;谭千秋、张丽莉等英雄教师在危急时刻舍身救护学生,更是出于这种大爱;千千万万坚守在三尺讲台的普通教师撑起中国教育的脊梁,仍然是出于这种崇高的大爱。
各级教育行政人员,是决策者、管理者,也是广义的师者。有了“没事找事”的态度和情怀,才能贴近基层、关心群众,才看得见工作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才能把平凡的小事做成让百姓感受得到的好事、实事。
新年伊始,中央带头转作风,教育系统更要俯下身来接地气。让每个孩子寒冬里能有个温暖的梦,需要我们一起努力,不妨从“没事找事”开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