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结对值得推广吗
■谌涛
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一对一、手把手地“传帮带”,这种类似原来工厂中师徒结对的方法,目前在许多学校非常流行,甚至被一些地区视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手段而大力推广。但是事实上师徒结对的效果真有那么好吗?
笔者到过一所省重点高中,学校把他们师徒结对的经验得意地大加推介。其中对青年教师有如下规定:上新课之前,必须先听师傅的课,然后再备课、上课。学校对此还有详尽的考核办法。粗看该学校的相关规定,比如师徒结对的目标要求、制度保障、考核推动,等等,似乎确实落到了实处。但实际效果如何呢?笔者尝试着问一位青年语文教师,得到的答案只是一个“累”字。
笔者认为,这类师徒结对的规定的确存在诸多需要商榷的地方。首先,从工作时间上看,青年教师初到学校,一般都是满工作量的。上课、备课加上批改作业,整个过程相对生疏,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熟悉教材,了解学情,如果每次上新课之前都要听师傅的课,就意味着一般情况下,语数外教师每周至少要听师傅的4节课,数理化教师至少要听3节课,政史地教师每周至少要听两节课。这就挤占了青年教师大量的工作时间,加上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青年教师用来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时间就很少了。在我看来,自主学习与研究对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从自主发展的空间上看,新课程改革呼唤个性化的教育,更呼唤个性化的教师。一位优秀教师需要把自己的个性特长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就需要教师有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时间和空间。上新课之前,青年教师都要先听师傅的课,听完之后再备课、上课,这可能干扰青年教师的独立思考,加上时间紧张,青年教师的备课上课就容易成为其师傅设计思路、授课风格的模仿,这就挤占了青年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长此以往,青年教师很容易被师傅同化,这对于青年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很大的妨碍。
在目前这种师徒结对模式下,即便青年教师是一块宝玉,最后雕琢出来的也只是一个“复制品”,而不是具有独特价值的“艺术品”。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初登讲台的前三年,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黄金期,青年教师的成长有师傅的指导非常必要,但更应该保障青年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如果把学习变成了模仿,把指导变成了同化,这样的师徒结对就会舍本求末,适得其反。
不可否认,对于初登讲台、处于迷茫期的青年教师,为其指定师傅是非常必要的。但现实中,师傅如何指导青年教师?指导些什么?这些问题各学校规定不尽相同,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挤占青年教师自主发展空间、妨碍青年教师个性发展的状况,并非个别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