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诠释师者追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强生前主持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沈大雷 

  “学科建设方面,有了好的选题要集中力量上报。”

  “关键是围绕方向,要有积累,我的体会是越走越深……”

  时间已经过了3个多月,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曹明在读着他的同事——盐城师院经济发展学院教授王强在生命垂危时刻发来的短信,仍然眼含热泪,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2012年9月4日,已经身患晚期直肠癌的王强,因为并发症,听力已不允许他接听电话,但他仍在病床上艰难地通过手机与曹明讨论着学院工作。4天以后,王强再也没有从昏迷中醒来。9月29日,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项目正式公布,王强申报的著作荣获一等奖。

  王强,一位年仅42岁的70后教授,把教学和科研融入生命的青年学者,在与绝症的抗争中,诠释了师者的崇高追求。

  “对学生,要像父亲对孩子一样掏心掏肺”

  王强教的是公共政治理论课,听过他课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评价:“激情洋溢,智慧风趣,风格独特。”能把这样一门枯燥的课上得妙趣横生、深受学生欢迎,让许多同行佩服不已。

  1992年,刚刚大学毕业走上讲台的王强,面对学生经常紧张得满头大汗,可大家很快就感受到了王强的变化。比王强早工作一年的朱广东老师回忆说:“工作半年,王强上课就流畅了;工作一年,课就上得很生动了。”

  王强有自己的“绝招”:“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有品位!”每次准备新教案,王强都会认真做好备课笔记,反复地朗诵,感觉有不顺的地方,就立即修改。王强常说,“上一次课,不亚于写一篇论文,要花上一周准备”。

  即使有时教的课程与上一年相同,王强也像上新课一样重新备课。好几次,妻子孙卫芳深夜醒来,看看身边人不在,原来丈夫正坐到书房电脑前,他说,突然来了灵感,不记下来就忘了。

  “遇到王老师,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谈起王强,许多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起这句话。在王强看来,“老师对学生,要像父亲对孩子一样掏心掏肺”。

  曾接受过王强指导的学生,提起王老师,感恩之情溢于言表。盐城师院毕业生、现在泰兴市公安局工作的程浩回忆说,2008年12月初,王强老师做了肿瘤切除手术,说话都很费劲。“不能上课了,他就主动要求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他每周坚持打车到远在郊外的学校与我们见面,从未因身体原因耽误我们毕业论文的答辩。”王强的学生仇春斌回忆说,班里很多同学初入学时吃不惯盐城的饭菜,王强便领着他们到自己家中,亲自下厨,帮助大家调整饮食。

  在病榻上的4年里,王强让爱人开车送他到学校,坚持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008年,7个学生;2009年,7个学生;2010年,7个学生;2011年仍然是7个学生。直到最后实在撑不住了,他才中断了指导工作。

  身染重病,“我要把坏事变好事”

  在妻子眼里,王强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书、藏书、看书,家里的书橱里满满当当的都是关于党史研究方面的书籍。

  王强的研究方向是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一个强手如林的学术研究领域。近几年,他克服病患的困扰,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7篇论文。

  在长期研究党的领导人思想的基础上,王强另辟蹊径,把中国共产党的劳资政策确定为自己的长期研究课题,这是同行鲜有涉及的内容。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该课题在2008年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现了盐城师范学院同类项目申报立项零的突破。

  2008年12月初,王强在盐城做了肿瘤切除手术,接着又到南京进行化疗。在与病魔的抗争中,王强一直坚持科研。他说:“我年纪轻轻就得了这病,这是不幸的,但也是好事。因为我能安下心来做我喜欢的事,我要把坏事变好事。”为了帮助丈夫实现撰写《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的心愿,妻子索性把电脑搬到了病房,一边照顾他,一边把更新的手稿输进电脑。

  住院时,医护人员都惊讶于王强那间特殊的病室———看不到过多的生活用具、食品,几乎所有的空间都让书、电脑、纸张占据。癌症病人晚期非常痛苦,但王强却坚持不用止疼药。他说:“那些药品用了以后会产生依赖性,会影响思维。我现在唯一好的就是思维了,我要把书写完。”(下转第四版)

要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