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四点半难题”重在合作创新
■陈如平
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是当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正如教育规划纲要所明确指出的,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但学校,所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家庭、社会各方力量都要认真、踏实、创造性地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保障,实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无缝衔接。
所谓“四点半难题”,是指中小学生放学到家长下班接孩子这一个来小时的“监护真空期”,这段时间属于学校的法外时间,孩子完全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各种隐患四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长期以来,为解决“四点半难题”社会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尝试,有依托市场机制的托管班,有志愿者自发组织的各类课后兴趣班,亦有借助学校资源由校外人士延长学生在“校”时间的做法。这些尝试的初衷自然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这些社会自发的尝试往往会存在安全隐患、缺乏监管、难以长效实施等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的成长不是孤立于社会环境之外的,不仅仅是学校和家长的责任,更与社会全体成员息息相关。“四点半难题”的解决也不应离开社会这个大环境,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唤醒每个人心中潜藏的那颗公益之心,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保护好照顾好我们的每一个孩子。由此来看,济南市2012年10月启动的“教育志愿者行动”无疑是一项值得期待的尝试。济南市融合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和社区、学校、家长、高等院校等多方参与于一体,有助于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确保问题缓解的质量和长效性。
在解决“四点半难题”的具体机制建设方面,应当本着以合作为基础、多方参与的原则,因地制宜,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保证每个孩子有人管。以合作为基础就是要整合社会上的闲散资源,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为学生成长服务。在合作的过程中,各个参与者都应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在合作的基础上还要号召行政、社区、企业、各级各类学校、家长、志愿者等的多方参与,尤其是行政力量的参与,既不能过多地大包大揽,亦不能过少停留于走形式。社会各方具体以怎样的形式参与、在多大程度上参与等问题最终主要取决于孩子的成长之需。换言之,在合作中要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转变思维、创新机制,集民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此外,具体机制的建设还必须要考虑到本地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灵活创新。在这个多样化的时代,每个城市甚至每个学区所拥有的资源不尽相同。在解决这一难题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个城市化整为零,再依托每一片区域的资源优势和特点,形成本地区的一种做法。不同地区之间也可以打破限制,形成合作关系网,为孩子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