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校发展方式 提升服务社会实力
福建省龙岩华侨职业中专学校是省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第一批建设学校,1954年由爱国华侨捐资创办,1981年始办职业高中,是一所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校企合一和统筹各类职业培训为一体的大型中等职业学校。
目前,学校由两个校区(学校本部、小洋校区)和三大实训基地(龙州工业园区机械电气实训基地、翠屏山汽车实训基地、西安餐饮旅游实训基地)组成,占地面积为16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现有机械电气、汽车、餐饮旅游、经贸、学前教育、信息技术、艺术7大科系,29个专业,5000多名学生,260多名教师。现有全国职工培训示范点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省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两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首批省级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1个,市级重点专业5个。学校荣获福建省文明学校(连续7届)、福建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在新罗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以和谐为保障的办学理念,强化和谐意识、危机意识、能力意识和创新意识,全面开展转变学校发展方式的认识与实践,有效实施了“一创(创建示范学校)、二建(建设第二校区)、三转(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工程,为加快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区和区“5+5”产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
突出一个重点
学校转变发展方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全力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按照“目标引领,全员参与,科系运作,精细管理,跟踪成效”的思路,注重处理好自建与共建、目标与过程、一般与重点、原则与灵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示范校项目领导小组的协调下,各项目组都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论证,制定出了详尽的计划、要点和细化方案,做到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和经费五落实,全面推进示范校项目工程的建设,项目已取得阶段性的重要成果,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区域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的引领者。为推进这一重点项目建设,在市区两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还投入3亿多元创建占地123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第二校区。截至目前,第二校区工程进度加快——教学大楼内外装修已结束,图文信息中心、学前教育实训基地、学生食堂及风雨操场、学生宿舍B幢正在紧张装修过程中,预计在2013年秋季可基本具备办学条件。
构建一个模式
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中职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精神,全力构建全员参与、全面反映、全纳教育、全程管理的德育工作模式,学校荣获新罗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一是全力做好安全、综治和维稳工作,确保了学校的和谐、安全和稳定,被评为区域年度综治、平安建设先进单位。二是通过日常行为规范督查、班级文化节、顶岗实习、专家讲座等途径,不断渗透以诚信、敬业和爱岗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和发展能力。三是以坚持实施德育量化管理、“7S”德育模式、布置专业教室、举办主题班会、开设班级德育观摩课等有效途径,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四是引入企业文化元素,建设科系特色文化,强化学生的敬业、质量和合作意识。五是注重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勤工俭学、发放奖学金等方式,千方百计地为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问题,没有一名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把握一个核心
学校坚持文化自觉自信的原则,努力创建集企业文化、红色文化和侨校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校园文化。根据学校地处著名老区和侨区,具有深厚红色文化、侨校文化底蕴的优势,举办红土地校园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红歌比赛和侨情知识竞赛,参观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龙岩华侨历史博物馆,创建和完善侨校文化长廊等举措,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爱校的精神,主动设计、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被评为全省侨务工作先进单位。在过去一年建设中,全校已完成首次企业性班级和宿舍企业文化布置活动;举办(承办)服务企业校园现场招聘会、“4.26”校企合作恳谈会等大型会议16场/次;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社区文化节等大型活动20多场/次,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第九届文明风采竞赛中,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举办我心中的职业道德、中华经典诗词朗诵大赛等主题教育活动50场/次;举办教学开放周、校本培训、专业观摩课、教师技能比武等职业活动20余场/次。
打造一个团队
学校将“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作为师资建设的着眼点,全力组织校本全员培训,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实施“6211工程”,即每个科系联系6个企业,每位教师联系两名工程技术人员,每年到企业实践1个月、学1门新技术。积极构建“一结(结对帮教)、二带(以老带新和以先带后)、三包(包项目、包过程、包成果)”的模式。全面落实“五个结合”策略,即把师资建设与创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获取专业技能证书、接受对口专业训练、研发生产项目、参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有效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和教科研能力的提升。双师型教师由原来的62%上升到现在的82%,形成了一支“热爱侨中,乐于奉献,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实施一项改革
学校以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为主线,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对全校7大类29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前瞻性的论证和整合,把课程、教材、教法向“通俗、易懂、简约”方面改革,让学生好做、快做、巧做。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以工作过程与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已见成效,完成省级《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课题3个,编印《数车加工模块》、《机械制造基础》等校本教材13部,参与开发国家共建共享计划课程9门。由于课程体系改革把学生学习工作的体验、感受和做学最优化,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在近三年的全国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共获国赛三等奖4个,省赛一等奖4个、二等奖19个、三等奖48个,职业技能大赛走上了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通过跟踪反馈,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思想好、技能强、专业精”。学生双证率98%,对口就业率85%,实习满意率95%,初次就业率98%,6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大型企业就业。
抓住一个关键
学校把校企深度融合作为努力办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关键,在工学交替、教产结合和理实一体化中,逐步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零距离对接。我们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承办区域校企合作恳谈会,着力构建和完善按需定做(为企业量身定制急需人才)、对口引进(将与专业相关车间或分店引入学校)、教产结合(创办具有教学与生产功能的企业)、工业园区(把学校办到企业聚集的区域工业园区)、三三制(既参加中职学习,又参加大专函授)、二元制(先入企业岗位,后进学校学习)、四个合一(车间与教室、学生与学徒、作品与产品、教师与师傅)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的接近性。二是成立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直接参与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指导等工作。三是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企业、行业和学校间的合作机制。四是创建大型生产性实训基地,从事机械制造与产品加工研发、汽车维修与销售、技术人才培训、技术信息咨询等业务。五是通过聘请企业兼职专业教师、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培训企业员工、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参与专业教学、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外技术服务等有效路径,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这些举措的落实有效地完成农村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等10多个项目的培训任务,年均2000余人;新增军地两用人才、农家乐烹饪、国家导游及景区等职业培训项目5个,开办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培训班10余期;举办以“促进闽西崛起,校企合作共赢”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性现场招聘会3场;已和48家企业签订了紧密型的合作协议,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专业达100%,有效提高了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的接近性。 (宋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