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们正年轻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教育报创刊30周年。为了加强报纸与读者的互动,中国教育报启动“寻找忠实读者——我与中国教育报的故事”大型征文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一批坚持读报用报的忠实读者,征集读者、采访对象与中国教育报的经历和故事,收集广大读者对中国教育报办报的意见、建议。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辟专栏刊发部分约稿和征文。
■符德新
1982年夏天,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5名毕业生,走进了位于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的教育部大院,到设在红星楼的《人民教育》编辑部报到。他们是教育部为筹备出版《中国教育报》专门招进的第一批大学生,我就是这5人中的一个。
1983年1月,中国教育报有了自己的办公地点,就在红星楼西边的灰楼。刚一搬进来,还没来得及收拾东西,立即由时任中国教育报总编辑的潘铭带领,在光线暗淡的底层西北角楼梯口一间办公室里,召开了第一次研究教育报采编业务的会议。会上议定除总编室外成立5个组——高教组、普教组、理论组、文艺组、群工组。每个组都是由一名干部带一名大学生,一将一兵。我分在了普教组。
很快,我们就确定3月3日试刊出版,暂定每周一期。此时又有一批新的大学生加入,充实到各个部门。总编室忙着设计版式、报头,一遍遍打出大样来,大家左右端详,仔细比对,再送领导和有关方面征询意见。各组记者兵分几路采写新闻。
当第1期《中国教育报》(试刊)3月3日新鲜出炉时,记者、编辑们又在做什么呢?大概谁也猜不到:报纸出版日,踏进每间办公室,里面竟是一派小作坊式的繁忙景象——桌子上的稿纸、文件都挪开,把剪子、裁纸刀、胶水、塑料绳摆出来,地上是一刀刀的整张牛皮纸。因为报纸当时还未交邮局发行,而且完全是免费赠阅,邮寄对象从全国各市县教育局、大中小学校,到远隔重洋的海外学子。文章刚刚见报的记者、编辑们,此刻立即“投笔从戎”,把印有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各县市教育局的名册撕开,任务分解到每个人。报纸按份数数好、卷成一卷,裹在牛皮纸里滚成纸筒,滚的过程中要用全身力气压紧,再两端收口,以防止纸卷松动在运输途中散开。然后分别写上邮编、地址,扎好绳子,码在地上堆成小山,再装进帆布邮袋,等到邮局车开来时,大家一起往车上装——这个程序我们叫作“滚报纸”。看得出来吧,这里头除了写地址还算是文化人干的事儿,其他活儿就是百分百的体力劳动了。创刊初期的中国教育报人就是这样上演着从采、写、编、排,到包装、搬运的“全武行”。
采访的经历同样令人难忘。记得在普教部时,我曾分跑职业技术教育口。1988年1月,我和朱玲踏着三九天的薄薄积雪,来到河北安平县北郭村,到带领全乡致富的北郭农业中学采访。从石家庄赶到安平县,县长、书记都一力挽留我们住县招待所,说下面条件太艰苦,住这里他们每天用车接送我们到北郭采访,被我和朱玲一口谢绝。我俩的想法一样:既然来了就要下到最基层去,管它是什么样的吃、住条件呢!
结果我们在村子里一住就是足足半个月。寒假有的教师回家了,我们就住在农中的女教师宿舍里。老校长苑书田不满20岁就来到北郭村,在这里坚持办学整整36年了。老两口儿无儿无女,把我俩当成亲闺女,天天都做新鲜的小米粥、蒸山药和炒菜,我们俩端起碗吃得那叫一个香,放下筷子又总抱怨“净给我们增肥!”
白天,我们就在村子里串,80岁的老太太、一年级的学生娃、在农中指导下带头致富的药材专业户,都是采访对象。晚上,在宿舍和教师、校长聊天,老乡们也常过来坐坐,拉拉家常。闲时,老乡带我们去逛邻县闻名全国的药材大集,还领我们去看他们为乡亲们义务办红白喜事的“架鼓会”排练。作为半个月深入采访的成果,1万多字的长篇通讯《一所帮助家乡致富、办在农民心上的学校》发表在1988年3月17日《中国教育报》的头版头条。北郭农中由此声名大振,到江南塞北采访职教,都能听见有人念叨它的名字。老校长苑书田后来成为全国人大代表。
1988年底,我进入总编室,那又是另一番感觉。作为值班主任,我每天要从各部门、各记者站源源不断送到总编室的稿件中,筛选出当晚要用的稿子,该改的改,该删的删,拟好标题后,列出一张长长的“菜单”,送值班总编审定。当我看到这菜单经过版面编辑手上的尺和笔、照排车间排版员手下的键盘和鼠标,以及校对人员的熬夜辛劳,化作一张美观大方的版样时,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编辑。他就是站在成功记者、成功文章、成功版面背后的那个人,他就是付出高尚劳动,而又乐此不疲的那个人。
偶尔,我们也在默默无闻中露一回小脸。1991年4月,首都20家大报编校质量抽评,结果是《中国教育报》紧跟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这样的资深大报之后,位居第三。具体的技术指标是:整个版面文字连同标点符号,错误率不到万分之三(本报成绩是万分之二点八)。消息传来,真让我们这些“夜班虫”好一阵兴奋。
1994年秋,我被报社推荐参加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的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评选,结果榜上有名。1995年3月,颁奖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为我颁奖的是中国记协主席、“百佳”评委主任吴冷西。奖牌是一头铜铸的“拓荒牛”,这正是我的属相。
30年的时光长河缓缓流淌。30年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今已陆续步入退休行列,成了站在河岸上的观潮者。他们仍然在关注着这张与自己有着割不断血缘关系的报纸。新一届党中央做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教育报人脚踏实地,改进作风、文风,把这张报纸办成校长爱读、教师爱看的一张报纸,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