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何时走出“水土不服”
■通讯员 田亚君 何文
他们是教育系统刚入伍的新兵,他们是教育系统新鲜的血液。农村教育因他们而焕发生机,农村学校因他们而充满希望,是他们激活了农村教育的“一池春水”。
6年前,湖南紧跟国家政策,重启免费师范生教育,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万名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从2011年9月起,在这一政策下茁壮成长起来的广大免费师范生已开始走上工作岗位,开启了自己的农村教书生涯。
贫血的农村教育、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摆在免费师范生面前的一道坎。身处崭新的工作环境,他们都适应了吗?近段时间,我们翻山越岭,奔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偏远的土家苗寨,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零距离感受这些90后的酸甜苦辣。
变化
孩子们学习成绩提高了,普通话也学会了;学校广播站开了,文艺活动搞起来了,教研工作有声有色……
他们成了苗寨最受欢迎的人
“学区领导带上慰问金跋山涉水看望我们来了,村委会和老百姓带着米面蔬菜成群结队看望我们来了,还有流着鼻涕的学生把一张张亲手制作的卡片恭恭敬敬递给我们……”从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毕业的龙敬和李明至今还沉浸在他们第一个教师节的幸福中。
初为人师,就得到这样的热捧,两个热血澎湃的年轻人成“苗寨最受欢迎的人”的背后,是他们带给偏远村小一股浓浓的新风。
2011年毕业后,他俩被分配到湘西最偏远的苗寨排捧教书,学校在海拔千余米的吕洞山巅,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十天半个月吃不上新鲜的蔬菜,学校20多年没有外地人进来了,支撑学校的就是当地3个快退休的老教师。“老教师、老模式、老样子”,村民们对学生成绩老上不去很不满意。
在排捧村小,孩子们有个坏习惯,那就是不爱读书。一到农忙、逢场日或寨上红白喜事,很多学生要么在家里帮大人带弟妹,要么跟着大人走东寨、窜西寨。刚到排捧,龙敬和李明就开始上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要求孩子们天天坚持来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断地抓、不断地纠,现在孩子们你追我赶,个个早早地来到学堂,不到上课铃响,教室里已书声一片。
在苗寨,孩子们讲的都是苗语,如何让他们从自己的语言习惯中走出来?龙敬和李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课堂上一字一句地教,一字一句地纠,鼓励学生用普通话回答问题。他俩还成立了校园广播站,在校园里大力推行普通话。日积月累,一个学期后,排捧村小80%的学生学会讲普通话了。“孩子们学习成绩提高了,普通话也讲得很好。”这是当地老百姓给出的评价。
排捧村小从办学起,还没有搞过一次文艺活动。去年“六一”,龙敬和李明组织学生编排了12个文艺节目,师生同台共演,让山里的老百姓大饱眼福,大开眼界。
和排捧村小一样,卧当村小也在王新竹和黄媛垣两个免费师范生的精心经营下有了生机。
卧当小学是一所农村偏远校,由于远离学区,加上人手太紧,学校很多工作都不是很正规。多年来,国旗由校长自升自降,学生唱不来国歌、敬不来队礼,学生的卫生习惯、纪律习惯、学习习惯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王新竹从湖南省一师毕业后,就来到了卧当村小,自觉扛起了大队辅导员的担子,成立了红领巾广播站。广播站负责一天两操、卫生纪律的督查,实行一天两播,有校园好人好事,有国家大事小事,还有童话故事、儿童歌曲……校园文化、校园生活顿时鲜活了起来。黄媛垣则着手学校桂馨书屋的建设,从图书的分类、编号、上柜,到学生的借阅,书屋不大,她却让山里孩子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免费师范生还给我们带来思想观念上的变化,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提起学校刚来的老师向琴,保靖县隆头小学校长张发林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一来学校,向琴就主动扛起了教科室主任的重担,负责教科室一摊子事情。“她的思维非常活跃,课堂教学改革理念非常先进,多媒体教学堂堂用,在处理师生关系上总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方式交流。课堂上活动多、小组合作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出体现。学校教师在她的带动下,把教研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张发林说。
而在教学质量一直上不去的保靖县翁科村小,自从学校陆陆续续来了4个免费师范生和两个特岗教师后,学校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了。教学质量也开始在学区领跑,现在学区把高效课堂的改革现场放在了翁科村小,并在学区内推广翁科课改模式。
在湘西土家苗寨,随着免费师范生的陆续登场,美术、音乐、体育、书法兴趣小组在各个学校都开展起来,农村教育变得多姿多彩。
困境
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语言不通、条件简陋、生活单调、待遇较低、对象难找、角色难进……
适应工作环境面临巨大考验
考验一:交通不便。湘西农村学校分布广、布点散,且大多数都深居崇山峻岭,很多学校不通公路,有的即使通了公路,一天到晚要么根本没有车跑,要么只有一两趟车联系山里山外,与县城距离至少在百里以上。调查中,凤凰县很大一部分免费师范生都下到县里师资力量奇缺、交通闭塞的腊尔山、山江“两山地区”;永顺县有一半的免费师范生被分在了偏远乡镇;龙山、古丈、花垣、泸溪和吉首的免费师范生也全下到了农村偏远一线,基本上都工作在离县城较远的乡镇。特别是在村小、片小一级服务的免费师范生,出门买菜、看病就医都很困难。有的得转乘几趟车,或换乘多种交通工具才能到达,80%左右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认为自己工作的地方交通不便。
考验二:信息不畅。湘西多山区,网络信息和交通一样落后。很多地方电视信号靠“天锅”接收,网络信息一穷二白,手机信号飘浮不定。受网络的影响,在很多大山区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保靖县野竹坪镇手机信号塔处于休眠和瘫痪状态,移动信号常年不畅,很多时候手机都接不通。有30%的农村学校十天半个月看不到一张新报纸、收不到一份新杂志,和外面几乎隔离。在走访调查的318名免费师范毕业生中,有超过200人认为农村学校信息不畅,影响了自己平时的工作和生活。
考验三:语言不通。湘西八县市,凤凰、花垣、吉首、泸溪南四县和保靖县吕洞山区主要是以苗族为主,而龙山、永顺、古丈、保靖北四县主要以土家族为主,不管北四县,还是南四县,民族语言特色明显,地方方言浓重,特别在凤凰、花垣等县,98%以上的乡镇纯属苗区,当地人日常交流都是苗语苗话,使得很多在这些地方服务的外乡籍或从小在县城长大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有种生活在另类世界的感觉。平时教育教学、家访、劝学工作很难开展。调查显示,在湘西苗区工作的外乡籍师范生中,80%以上不懂当地苗语苗话,15%左右能勉强听懂一部分。不少远道而来的外乡籍免费师范毕业生受语言的限制,要得心应手开展工作有不小的难度。
考验四:条件简陋。一是居住条件较差。除有40%左右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入住这几年刚修建起来的教师公转住房外,有30%左右的人住在学校旧教学楼,10%左右住在教学楼楼梯间,20%左右住在面积狭小的学生宿舍。有超过60%的教师住房无专门办公、做饭的地方,走廊过道被临时挤占,有70%左右的教师住房均无自来水、无厕所,生活用水要到学校水池或食堂去提,上厕所要跑一段路,生活起来很不方便。有80%左右的教师是几人合住一套宿舍。还有80%的村小、片小一级的教师用水紧张,遇上天旱,要到山里去挑、河里去提。二是教学条件简陋。因投入严重不足,湘西不少农村边远薄弱学校,教师教学还在重演“粉笔+课本+黑板”的模式,好的理念、好的方法一时不能付诸实施,不少教育新兵因条件限制无施展拳脚的机会。
考验五:生活单调。湘西农村学校虽然经过“二期义教”、“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合格学校建设”等项目,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极大的改观,但由于资金短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速度有些缓慢,如乒乓球台、篮球场、单杠、双杠等体育设施,以及电脑的配置、图书的配备、校园文化的建设都没有及时跟进,导致校园文化匮乏,活动形式单一,绝大多数学校面貌的焕然一新仅仅只停留在几栋看得见、摸得着的简单教学楼上,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有的学校即使勒紧裤带添置了电脑,并且也联了网,但电脑多半数量不足,过时老化,网速缓慢,维持正常的教学运转都困难,根本不可能满足老师业余备课、查资料的需求。免费师范生深感自己成了“井底之蛙”,觉得生活枯燥、乏味。
考验六:待遇较低。80%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认为工资太少,教师职业无吸引力,处于紧手紧脚维持基本生活的那一类。有超过一半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认为教师待遇低,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走到外面没面子。“经济待遇决定了我们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工作的积极性。”很多刚毕业的师范生认为“提高工资水平”是点燃工作热情的火种。
考验七:对象难找。主要原因一是教师收入低,该行业没有多大吸引力;二是教师交往圈子小,与外界联系少。受职业和条件各方面限制,60%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自从上岗后很少与外面沟通联系,80%左右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把自己交往圈子锁定在本校师生、学生家长和大学同学身上,与外界很少有往来。90%左右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婚恋心里没有底,据他们普遍反映,女教师眼光“上仰”的现象比较明显,很不希望自己的对象是同行,特别是同在农村教书的男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