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学科要有一流思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宁夏医科大学回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小鼠脑脑缺血模型。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

  ■本报记者 唐景莉 李薇薇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日前发布了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此次评估有390多个单位的4200多个学科参加。全国高校中的国家重点学科,参评率为93%,博士一级授权学科的参评率为80%。

  如何看待此次评估?如何打造一流学科?本报记者来到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与这些高校一级学科部分学科负责人进行了对话。

 

  兼容并蓄与自成体系能否得兼

  【问:此次学科评估涵盖了科研、队伍、人才培养还有学术声誉等方面内容。你们认为,此次评估与以往有何不同?】

   此次评估注意到学科的多样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教授:此次学科评估,较前几次有许多新的特点,值得高校关注。一是注意到学科的多样性,不再用一套标准评估所有的学科,这是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建设规律的;二是把人才培养在大学学科评估的核心位置,重视对人才培养条件、质量及毕业后发展状况的评价,切中了大学教育的本质,对于大学学科建设有重要引导意义;三是融合了国际上一些著名大学和大学学科评估的因素,如学科声誉的同行评价、代表性论文的定性评价等等,国际可比较性越来越强;四是在评估过程中促进学科参与和对话,评估从过去的“背对背”转变为现在的“面对面”,改善了评估机构与大学之间的关系模式。

  重在评估师资水平和基础条件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 吴建平教授:本次学科评估是在充分总结前几次学科评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和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问题两方面的学科建设目标而完成的。主要特点是:重在师资水平和基础条件,弱化了各项指标的数量强化了质量,评估指标尽可能量化且透明度高,同时兼顾了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两方面的创新等。本次学科评估的指导思想明确、组织工作严密、评估结果可信。可以说,评估反映出我国学科评估工作越来越成熟,不仅客观反映了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而且作为学科建设的目标导向。

  科学评价引导学科长远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松教授:学术评价是一项很复杂、很困难同时又是很重要的工作。如何对于一个学科进行科学的评价,引导学科长远发展。这次学科评估,在以往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做了不少改进,比如,不是单纯追求规模和数量,更强调学术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学术队伍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学术影响和声誉,既包含定量的客观数据、也考虑了主观评价。一个学科,是否卓越,能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从结果上看,一是该学科的教师中成长出一批或若干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能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二是能从学生中够培养出未来学界或业界的领袖。如果从其软环境来看,需要机制上的保证,能够形成一个专注、自由、和谐的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因此,今后的学科评价,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更多关注和鼓励原创性的工作,更过关注和鼓励支持青年学者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既考虑了量的规模,也考虑了质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平文教授:此次学科评估涵盖面更加广泛,基本上包含了学科建设的绝大部分内容。评估数据来源也更加真实可靠,并进行了数据的公示、核查工作。评估工作既考虑了量的规模,也考虑了质的重要性,例如采用代表性论文。总的来说,我认为此次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和工作程序都有较大改进,学科评估的结果也是基本可信的。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评估都不是绝对的,事实上没有绝对公平的评估数学模型。从评估结果中发现本单位科学建设中不足的地方,才是学科评估的根本意义。

  应多设置一些鼓励学科自主发展的评估指标

  北师大文学院院长过常宝教授:此次学科评估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有了不少很好的改进,增设以质量和内涵为主的指标,并引入社会评价,使得本次学科评估的结果更切合实际。我认为,还应多设置一些鼓励学科自主发展的评估指标。目前,一些人文社科类基础学科,不论何种类型、规模的学校,都开设大致相同的课程,都在同一个平台同一个方向上竞争同类型的项目、奖项,导致学科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难以形成特色鲜明、多样性并存的学科局面,希望学科评估在这方面能有更多的突破。

  学科建设要有长期不懈的经营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学科建设如同企业家经营企业一样,不仅要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意识,而且要有长期不懈的经营意识。干5年未必见效果,但只要有起色就会有发展。要想干好,需要培育,需要特色,更需要适合生存的土壤。中国经济学和改革开放应该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学如何建设?我们当时提出学科建设的概念是打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以及教育体系。至今,该概念依然强劲。大量事实证明,中国很多问题是西方制度所不能完全解决的,学习西方经济学更重要是立足于本土,回答中国的问题。

  追求兼容并蓄和自成体系的学科发展风格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教授:我们要追求兼容并蓄和自成体系的学科发展风格。既不盲目追随西方的做法,也不能将中外两套体系简单拼凑起来,很多学科是经过多年的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逐步确立了兼容并蓄的发展理念。学科发展要始终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合理搭建基础理论研究和专业方向建设的逻辑结构,为学科长远发展奠定深厚基础。如:我们通过“金融实验班”和“财政实验班”这两个实施载体,采用国际通行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以及严格选拔具有良好潜质的本科生作为培养对象,致力于塑造经济学理论基础扎实、数量化分析技能娴熟,并且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往返”的高级人才。

  基础理论与面向实践能否并重

  【问:学科建设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也要以创新、实践精神,重视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你们所在的团队是怎样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问题研究,推动学科建设走向前沿的?】

  立足中国实践接好地气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商学院院长伊志宏教授:学科建设既要接轨国际,更要立足中国实践。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崛起,整个社科领域评价指标体系里还应具备以下两个要素:一是中国社科领域应鼓励和提倡立足中国实践,研究中国问题,很多中国问题的解决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二是社会科学中应用学科的研究还要体现对业界、对社会的贡献。国外一流大学这些年也在反思这个问题。比如工商管理学科,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都在比最高水平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数,但很多研究的内容对于企业实践没有任何的影响。我们不应重蹈覆辙。我们的研究必须立足中国实践,不仅要接地气,更要接好地气。

  我们坚持学科建设不赶时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陈岳教授:作为人大最具历史的学科之一,我们坚持学科建设不赶时髦,什么热闹就研究什么。在保持学科传统、学科特色鲜明的同时,更要看重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传承。理论创新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并不是随时颠覆和推翻。大学的最重要功能是培养人才,此中培养的内涵主要是指让人才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科建设要义之一是能与社会各级部门进行深度融合,努力当好决策与咨询的思想库,而要深层次服务社会需求,则需要瞄准目标、长期实践。

  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张波教授:统计学作为刚刚从数学和应用经济学独立出来的新的一级学科,我们既要注重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也要努力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我们承担了大量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等纵向研究项目,同时,也承担了许多国家重要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培养出许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了学科建设的“顶天立地”——在天化身为龙,立地润泽万物。

  注重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林嘉教授:我们非常注重法学学科的实践性,注重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我们聘请了很多法院、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及律师做学生兼职导师,另外成立了“律师学院”,该学院课程都是以实务为基本,目前,“律师学院”的学生出校门后可以很快地适应法律实务方面的工作。

  重基础,重实践,跨媒体,跨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倪宁教授:就新闻传播来说,学科建设一方面要“穿新鞋走老路”,这里的“老”非“食古不化”之意,而是“坚持特色”,抓好两重——重基础,重实践;另一方面,在协同创新,深化内涵发展的大背景下,更要实现两跨——跨媒体,跨学科。新闻学子只掌握新闻传播方面的理论与基本知识是不够的,至少还应该接受一门较系统的其他学科知识。基于此,我们这几年进一步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协同创新,相继成立了“法学和新闻学实验班”,“政治学和新闻学实验班”,效果很好。接下来我们还想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学院合作,培养跨学科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