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程之源 畅人文之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吴菊文

  作为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地处城市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东部,在区位上不占优势,大部分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评价以及家庭教育行为本身存在功利现象,导致了学生偏重理科学习、忽视人文素养的现象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学情以及教育价值观的最终抉择,使学校选择了努力建设人文教育特色学校这条办学路径。学校在重视学科教学,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人文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显性的特色教育课程,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素养教育

  开发语文阅读校本课程

  合肥十中是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示范学校,图书馆藏书7万余册,报刊300余种,学校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优势,我们决定从阅读实验入手予以突破。学校语文教研组积极探索,进行了“以阅览室为平台转变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实验班级每周安排一节课专用于语文阅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到图书馆自主阅读。经过多年实验研究,总结出了四种有效的阅读课模式,包括王国文交流平台式、高晓荣图书核心式、刘中华话题发散式和吴菊文专题分解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作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我们积极开发语文阅读校本课程,把实验成果课程化。学校还组织专家进行规划、论证,对阅读课时、阅读量、成果呈现、课程评价、学分认定等作了详细规定。3年间每名学生至少有120节课可以在阅览室、图书馆自主常态阅读。即便高考前夕,学生也不愿放弃这一“美好的时刻”。实验班级的学生是这样描述阅读时内心感受的:“当你感到文字变得如此有力量,摸不着却大到能牵引生命,你就能感到阅读的价值。”“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定期为思想注入新的活力,就开始喜欢每周都进图书馆的闲适……”

  开设人文教育校本课程

  学校每年开发20个人文专题讲座,每学期举办一次人文教育系列讲座,菜单式讲座为不同类学生补足了人文精神之“钙”。“感受生命之美”、“言语表达与社会交际”、“从武侠小说看中国侠义精神”、“我们的责任——从身边的食品安全说起”、“思想的力量——人文精神改变世界”……讲座精彩纷呈,学生拍手称赞。

  学校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努力做到隐性课程显性化,零散活动系统化。学校把整合后的研究性学习与社团活动、社区服务与学生职业体验、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三项内容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围,实践活动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成效显著。多次承担校报《桃李园》编辑任务的合肥市优秀社团——长路文学社自发创建了文学社网站、博客、社刊《园中葵》。绿诺环保协会在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选中,有两项成果分获省二、三等奖。

  完善德育特色校本课程

  针对中学德育内容空泛、形式单调、缺乏系统性等积弊,学校把“爱心、真诚、友善、尊重、责任、坚韧、谦逊、宽容、正直、自信、感恩、快乐”等12个中学生成长必备素养,纳入德育课程,以养成教育为主线,分年级、有重点逐一落实,让学生在三年中接受系统的人文素养教育,不留盲区。学校还采取辩论赛、话剧、小品、社会调查、师生访谈等新鲜活泼的形式,精心实施课程的每一个专题。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获得了丰富真切的情感体验。

  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加强,提高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知和实践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努力,不断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我们通过坚持定期举办德育论坛,研究家庭教育,举办家长来访日、校长接待日活动,宣传新课程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价值观。实践证明,这些举措十分有效,但要真正改变家长的功利观念,让人文教育成为学校、家庭的共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教学副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