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之争症结何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岳亚军

  现在很多教师批判导学案,认为用统一的样式开展课堂教学,一是让丰富多样的课堂变得机械呆板,二是扼杀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我个人认为,导致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在于导学案在使用中被异化了和管理者对导学案的价值追求的变异。现在很多导学案以练习题的方式呈现,管理者也把其当成规范教学的主要抓手。

  我想,应该从教育本质上去理解导学案,它有两个核心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非常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导学案?我们怎样使用导学案?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课无常态,每一堂课都是灵动的。我反对课堂教学的模式化,但赞成课堂教学遵循一些规则,这就是作为教师一定要把组织学生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就我的经验,所谓导学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任务单或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案。

  为了让学生读好鲁迅先生的文章,我设计了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方案,题名为《读懂这些人》学习活动方案。

  前言:在初中六册语文教材中,有8篇鲁迅的文章,其中5篇文章中的人物,特别具有典型性,他们是:《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藤野先生》中的藤野、《故乡》中的闰土、《阿长与山海经》的长妈妈、《社戏》中的一群小伙伴。我们能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读懂这些人吗?

  目标:

  1.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说出人物的特点。

  2.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评价这些人物并说出这些人物的典型意义。

  3.能在合作中倾听同伴的意见并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见解。

  学习方法:

  自读文本及探究,小组协作补充,大组交流完善。

  学习要求:

  学习不是教师将知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我们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有以下几个要求:

  1.一定要反复阅读课文,坚持独立自主的学习。

  2.合作中要主动参与。

  3.既要有善于听取意见修正自己见解的好习惯,又要有不人云亦云自主精神。

  实践证明,这样的导学方案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学习的效果非常明显。我觉得,学生最后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学习展开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并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意味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下面是我们师生共同讨论的结果:

  不知何时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开始扁平化,一眼看去,要么是白玉无暇的谦谦君子或亭亭玉立的淑女,要么便是十恶不赦的坏蛋。读多了鲁迅的作品,感受最深的并不是其思想内涵的深刻性,而是人物形象的生活真实性。孔乙己是备受人们奚落、死要面子活受罪、为活命而偷窃却至死也不知死因的下层知识分子。他虽然以读书人自居,看不起劳动者,但对孩子很热情,教人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又表现出质朴而又善良的本性。

  闰土,曾经是一个天真活泼且十分可爱的少年,严酷的社会改变了他的命运,但始终不能扭转他处于下层的命运,但他善良的本性始终没有被扭曲。

  长妈妈是“告密者”,“没有睡相”,无知,甚至还“谋害了我的隐鼠”,但让“我”永远怀念的恰恰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于是,“我”的情感与生活中质朴的长妈妈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让人不能不想念长妈妈。

  《社戏》中一群具有鲜活生命灵性的孩子身上,折射出他们童年生活的率真。在一个充满“武士道”精神的国土里,同样有没有民族偏见的、对弱国学生关爱有加的藤野先生。

  所学的几篇课文,都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对藤野先生的刻画,既有正面的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又有留级生侧面的介绍。对孔乙己的描写,也运用了这一方法。小说正面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几个生活片断,揭示了孔乙己迂腐可笑,屈辱而又自尊但又不失善良的性格,同时又通过旁人的介绍,从侧面写出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两者有机结合塑造了一个不幸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是淋漓尽致,在藤野先生与日本所谓“爱国青年”的对比中,更见藤野先生品质的优秀。孔乙己在酒店不同境况的对比,尤显其每况愈下,由此揭露了人间的世态炎凉。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更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黑暗的社会。

  我坚信,这样导学才是教学本质的所在。

  (摘自岳亚军博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