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教育投入长效保障机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第一版)

  “4%目标的实现,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因为我国GDP增长太快了。但这个目标还不是一个高目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人口研究所所长蔡昉解释说,我国人口构成仍显现出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特征,同样的教育经费被大量学龄人口稀释了,所以要继续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继续增加”。这一提法也引起了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

  “对这个‘增加’,我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是维持4%的比例不变,教育经费随着GDP基数增长而增加,还是占GDP的比例再提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认为,确保4%逐年实现的机制体制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现在GDP的增速已经从两位数时代回落到了一位数时代,GDP增速放缓,预计2013年将增长7.5%,这些都给未来教育经费投入带来了不确定性。”

  “中国的教育投入问题,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特别是要解决投入的长效机制问题。”周洪宇认为,若要满足教育发展的发展性需求,则必须在充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的基本标准。“首先要守住4%,适时确定一个新的投入比例,2020年至少要达到占GDP的4.5%。”周洪宇说,要实现这一短期目标,关键是强化政府责任,以生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之比启用“生均经费指数”,考核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以此约束某些地区人均GDP大幅增长、排位靠前,但各级教育生均经费长期排位靠后的现象。同时要实行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制度,以及经费投入公开、公证制度。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主要指标每年要进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长效机制必须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筹好经费,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用好经费的问题。如何将新增教育经费更多投向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如何坚持教育公平导向,让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体现出显著的惠民成效?

  “下一阶段的重点是提高教育投入的绩效,通过进行配套改革和机制转换,使投入产生预期成果。”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绩效不只是一个经费有效使用的问题,还有一个“结果”的概念。怎么提高经费使用结果的水平,就是绩效关注的问题。“将来财政应该更加追求绩效财政,教育也应该追求绩效教育。”贾康表示。

  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在人们对新增教育经费投向的各种期待中,哪一方面是最紧迫的,也是最能让投入的经费产生绩效的?蔡昉认为,补短板是收益最高的。“政府投入应该按教育的规律投在社会效益最高的领域。”蔡昉说,“比如,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获得的社会效益最高,因此,新增教育经费应更多投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

  2012年的一系列教育新政,已初步显现出这样的理念。其中,覆盖699个县、惠及3000多万学生的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全面实施,得到了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开发计划署等组织专家的高度认同。

  江苏省也将保基本作为新增教育经费投向的主渠道。除了给薄弱地区的学前教育更多的财政支持,还给布局调整后的新建学校规定了建设标准的上限,以确保用有限的教育经费加大对薄弱地区教育发展的投入,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和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

  周洪宇建议,加大公共财政倾斜力度,将化解困扰教育发展的滞后性缺陷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方向。同时要完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构建更高效的管理体制,确保经费使用安全,减少经费拨付环节,以压缩不必要的消耗,为教育投入的增长释放新的空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