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重点转向应用研究
■本报记者 张婷 文/摄
走进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郑兰荪在北京两会驻地的房间,这位白发院士正在认真敲打着键盘。
“我在写第8份提案。”虽然已经是连续四届的老委员了,但这位严谨的科学家对履职仍一丝不苟。他说,“总会发现许多问题,不吐不快”。
郑兰荪坦陈,这些年,自己的许多提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当一届政协委员,就要尽职尽责,要讲真话、说实话”。
3年了,一份没有得到满意答复的提案,他一直挂在心头。“必须破解产学研结合的制度瓶颈,改变科学和经济两张皮的根本问题”。
在郑兰荪看来,一直靠房地产支撑的中国经济亟待转型。“这种经济模式,就好比吸鸦片,中毒越来越深。”他说,如果中国经济不能顺利转型,未来的发展只会越来越慢、越来越糟。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及人民币的升值等,中国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他们迫切需要依托新的、高科技产品,实现产业升级。理论上说,中国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有的已与国外相差无几,但在满足企业技术需求和发展方面却贡献甚少,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郑兰荪说。
郑兰荪认为,要实现中国经济的顺利转型,迫切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一是基础研究人员要减少,应用研究人员要增多。基础研究是为了解决前沿的科学问题,要参与国际竞争,这项工作只需要一支精干的研究队伍。我国的基础研究队伍过于庞大,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却苦于找不到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一窝蜂地跟踪国际科学界的研究热点。这样的重复科研是对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
郑兰荪建议,应当提高基础科学研究的门槛。地方院校应将科研的重点放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上,即使是重点校、所,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力量也完全可以从事应用研究。还应当鼓励和倡导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及其团队在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也能将一部分精力用于应用研究,并尽可能将两者结合起来。
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参与实体经济,自主创办研发公司。郑兰荪认为,由教师和科研人员创建独立的研发企业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方式,既能实现他们研究成果的转化,又能解决企业的技术需求。他举例说,美国高校的许多教师都在校外注册公司,并因此带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斯坦福大学周边硅谷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
郑兰荪说,在国内,有关部门和高校对此事的态度还缺乏比较明确和一致的意见。有人认为,学校必须在这种研发公司中占有很大比例的股份,这样才能体现学校的利益。(下转第六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