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成创新型国家“源”动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第一版)

  “高校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要更加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知道地方缺什么、需要什么,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否则了解了需求没有能力服务也不行。”作为一所地方大学的管理者,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更加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丁烈云则表示:“大学科研的定位一定要高。一条完整的创新链,包括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产业化等环节,如果大学定位靠下游,和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关系就不是互补,而是竞争,不仅不利于合作,而且容易造成重复和浪费。”

  全国政协委员、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建议:“在推动校企合作的同时,也应该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合作。现在各校之间竞争大于合作,资源开放度远远不够,重复投入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现象十分严重。大家应该有一种胸怀,有一种机制,让人才资源、实验室平台、科研设施实现共享。现在的评价机制是,我帮了你,你反而超过了我,不利于协同。”

  适应市场变化合力育人才

  “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要靠真正有竞争力的人才。”刘吉臻说,怎样培养出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是更让各位高校代表委员关心的事。毕竟在这个问题上,大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世界经济论坛《2012-2013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美国81%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立刻胜任工作,中国则只有10%。”面对这样的数据,几位书记校长坦言,“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和社会需求并不能完全匹配”。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实习环节。他今年专门为理工科大学生实习难写了一份提案。他告诉记者:“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实习很容易,市场经济以后,企业追求的是效益,是利润的最大化。学生去实习,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好处,可能还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没有积极性。”

  “实习不仅仅是为了找饭碗,也是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家和社会需求、练就本领的必经之路。”

  刘建平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政策,通过税费减免的方式鼓励企业(尤其是广大私营企业)吸纳大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同时为实习的大学生提供适当的生活补贴,减轻企业的负担。此外,全社会要营造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人才培养,高校责任重大,社会、企业责无旁贷。”

  全国人大代表、福州大学校长付贤智告诉记者,该校主动迈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脚步,正在探索校企合作的方式,石油、海洋等学科都和企业行业共建,根据产业行业发展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聘请工程师授课。不仅解决了实习难的问题,而且学生实习后会直接留在企业。

  “当前,90%以上中国高校是地方高校,我们的毕业生60%-70%会留在安徽各行各业就业,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黄德宽建议,“应增强对地方院校质量的关注,如果不能提高这些学校的水平,建高等教育强国的愿望就可能落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微广场     下一篇:教育发展为新疆点燃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