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道德建设的重要支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刘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宣传文化领域“四个一批”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刘建军

  目前,加强道德建设、促进社会道德水平提升,已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要求。这是一次全民性的道德觉醒,有了这样的觉醒,道德建设就有了希望。

  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需要有相应的基础和支撑,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增强这种基础性的支撑。这种基础性的支撑包括人性支撑、秩序支撑、信仰支撑三个方面。

  道德建设要有人性之善的支撑。人性的善恶历来有不同看法。但不论人性怎样复杂,怎样黑暗,我们总要相信人性中有善性之一面,有向善之意向。这是在道德失去了社会外在条件保障之后所保留下来的最后支撑。凭良心做事,凭人性中的善良做事,是道德建设的基础。近年来,触目惊心的非道德现实强烈刺激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正在唤醒世人的良心。道德建设要为良心保驾,严惩那种丧尽天良的行为。

  道德建设要有社会秩序的支撑。合理而稳定的社会秩序、付出和回报成正比的社会规则,是维系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在社会秩序混乱、人们的利益甚至生命受到威胁、安全成为第一考虑而实力成为唯一准则的情况下,道德就会成为奢侈品。因此,道德建设重要的是要形成良性而稳定的社会秩序。在这种秩序中,道德行为会得到相应回报,不道德行为会有一定的惩罚。这种秩序重建,其实就是市场秩序以及社会生活秩序的重建,也就是和谐社会的建设。

  道德建设还要有信仰、信念的支撑。道德本身具有信念的内涵,是靠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这种信念有时会被遮蔽,但难以完全根除。人的良心就是这种道德信念的集中体现。

  信仰是道德的重要来源。纵观人类历史,许多道德信条都是直接来自一定的信仰体系,是作为信仰的要求提出来的。不论是基督教信仰还是佛教或伊斯兰教等信仰,内部都包含着相应的道德要求。这样的道德就是信仰道德或信仰伦理。人们对这些道德要求的遵循不是一般地出于道德动机,而是出于信仰的动机。他们要履行道德要求时,觉得是在尽信仰的义务。不仅宗教信仰体系,其他的信仰体系比如政治信仰体系中,也包含有道德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讲的“为人民服务”既是一种道德要求,又是一种政治信仰的要求,而且首先是作为政治要求才成为道德要求的。

  当然,信仰本身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仰是道德的直接来源,但并不能由此说是最终来源或根源。实际上,道德根源于人的社会生活需要,是社会成员千百年来在处理利益关系过程中最终升华出的人际智慧。道德表面上看来超越功利和利益,但其实质是来自人们社会生存利益的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把信仰说成是道德的根源。

  但是,信仰可以成为道德的重要支撑。一个事物,不仅从其产生的根源中获得最初生存的支撑力量,而且在自身的发展中会进一步获得新的支撑力量。道德根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它在长期的发展中,把信仰、信念作为自己生存的重要支撑。在社会的信仰处于上升时期和稳定时期,人们的道德水平较高而且比较稳定。但是,信仰本身并不是稳定的,虽然对个体来讲信仰是不能随意改变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一种信仰状态的长久保持是很难的。当信仰弱化和出现问题时,道德就会失去心灵支撑。因此,道德建设的一项基本性工程,就是社会的信仰建设,尽管这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信仰支撑,并不是把社会道德建设引向宗教之途。宗教在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能够为自己信徒的道德提供信仰的支撑,从而有益于社会的道德建设,但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多数人不信仰宗教的国度里,最根本的信仰建设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建设与发展,这是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最根本的信仰支撑。

 

 大众学堂/漫谈信仰(十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