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尊重和平等开启心灵之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吴春芬

  我带的班上有5个单亲家庭的学生,问题最突出的是一个男孩子。

  他4岁时,母亲不堪忍受丈夫的酗酒和殴打,离家出走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十几年来,他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父子俩的困苦生活,在学习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更为严重。我了解到,因为缺少完整家庭的温暖、教育和监管,小学五年级时他便开始结交品行不良的少年和社会上的闲散青年,出现了抽烟、喝酒甚至逃课等不良行为。进入初中之后,他被分在我的班里,开始我看他天赋比较好,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比较强,期中考试成绩也不错。但两个月后他便“旧病复发”了:迟到、旷课、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多。在课外,俨然是社会混混的小跟班。最让人伤脑筋的是,我不知找他谈过多少次心,无论是语重心长,还是厉声训斥,他的脸上始终挂着一丝不屑的笑意,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有时我真想放弃,却因为他的特殊家境而又于心不忍。

  转眼到了秋末冬初。有一天早自习巡视时,我发现他又没有来,心里着实生气。我就在班级门前的台阶上等他,心想这次该如何给他来个“迎头痛击”。十几分钟后,当我看到他一瘸一拐地走来时,心里“咯噔”一下,意识到他一定是出了什么事。我马上主动迎过去,急切地问:“你的腿怎么了?”他流着泪回答:“我掉河里了,回家换衣服,所以晚了。”他的家到学校需要过一条小河,河上只有两根木头搭起来的简易木桥。我看到他只穿了一件薄毛衣和牛仔上衣,不由得叹了口气。我用手替他理了理衣领,发现他衣服潮湿,估计是没来得及晾干就又穿上了。这时,一滴眼泪滴在了我帮他整理衣服的手背上,我的心一酸,握住了他的双手,他的手粗糙、冰冷,还裂了很多小口。我把他带到办公室,让他坐在我的椅子上,喝杯热水,我就坐在对面的椅子上默默地看着他。我们没有再交谈,他也不再流泪了,此时的他没有了那常常令我恨得牙根痒痒的怪笑,坐在我面前的只是一个纯粹的伤心少年。

  他家离我家不远,此后,我经常约他放学后一起回家。在路上,我们谈天说地,彼此都很轻松。渐渐地,他说起了他的家庭、他的父亲,更多的还是同龄孩子所没有承受过的很多人生苦难……在讲述时,他偶尔还会掉泪,但也会笑了,是那种一看就直达眼底的真诚笑意。他在学校的纪律也逐渐好了很多,还经常主动帮我管理一些班级事务,并且特别维护我在学生中的声誉,不准同学在背地里说我一句坏话。有一次早自习,我去巡视晚了,有一个学生笑着说我可能出车祸了,气得他上去就打了人家一拳。其实那个学生只是平时爱开玩笑,并不是成心诅咒我。

  欣喜地看到他思想与行为的转变,我也反思了很久,为什么在这之前,他从不肯向我敞开心扉呢?对于他,我曾经声色俱厉、苦口婆心,有时说得其他学生都被感动了,可他却三缄其口,总是显得那么冷漠无情。为什么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情之后,他却很快转变了呢?

  后来,我明白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外表显得很坚强,心里却非常脆弱。说他们坚强,是因为他们经历了正常家庭孩子永远也不会经历的苦难,即使家庭物质生活不差,他们的心里还是会觉得很苦,他们要适应来自外界的压力,必须很坚强。他们害怕别人说他们,怕别人知道自己孤独,怕受伤害,他们更讨厌来自同伴和成年人(包括教师)同情的目光和话语,甚至憎恶带有怜悯色彩的帮助。所以他们往往选择用外表的坚强包裹内心的脆弱,封闭自己的心门,不让别人去触碰他们的自尊。就像我班的这个单亲男生,总是用他看似不屑、无所谓的怪笑掩饰自己的脆弱,应对他人的各种目光和劝告乃至训斥。

  反思过去,在他眼里,我不过是一个高高在上、无同情心和理解力却时刻不忘说教的老师而已。而在这一偶然的事件中,我真心把他看成了一个无助的孩子,在关心与关爱他的同时,还给了他平等与尊重。我们不再只是师生关系,也成了平等相待的朋友。不经意间,我用尊重和平等开启了教育之门。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县光华镇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